友燕玲 前不久,一出带着传统滩簧韵味的大戏———甬剧《呆大烧香》,陪伴广大戏迷度过了一个花好月圆的假期。轻松风趣的戏剧风格和大团圆的喜剧结局,给人以温情、愉悦的审美享受。该剧在广德湖剧场连演两场,一票难求;后来在五乡、姜山等地巡演数场,也受到观众追捧。如此这般受到观众喜爱,不得不说是传统甬滩戏符合当下审美的改编赋予了这个戏十足的魅力。 《呆大烧香》是由甬剧艺人自己创作的一出老戏,解放前曾在上海、宁波、舟山等地广泛流传。由于历史原因,该剧没能在舞台上保留下来,仅存由甬剧老艺人孙荣芳口述的剧本。当时的演出风貌虽已无法再现,但从文字本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早期甬剧滩簧的特色:讲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小戏、三小戏的演剧风貌,充满情趣的戏剧风格以及大段的叙事性唱段。老滩簧戏重情趣而不太注重思想表达,重表演而不大注重人物塑造和戏剧节奏,整本戏只讲述一对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该剧要在当下演出,倘若只是简单重复,意义不大,或者说难以再被观众认同。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呆大烧香》在情节和人物上重新作了梳理和调整,在保留原本滩簧特色的基础上,更集中地体现出一种人情美和人性美。 首先是对人物的改写。老本《呆大烧香》中,师太活脱脱是个势利小人,对财主毕恭毕敬,对劳动人民冷言冷语;她串通算命瞎子将女主角李秀贞诱骗到庵中当佣人使唤;她与康道士相爱不能相守的私情写得清楚明白。因为品行问题她无法得到同情,甚至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在新剧本中,编剧将人物关系重新建构。师太成为了女主角李秀贞的母亲,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私情”,不得已出家为尼,人物形象被彻底颠覆。庵堂出家十六年,她无时不记挂送人抚养的女儿;秀贞养母被财主夫人和算命瞎子欺骗,强逼秀贞入庵为尼,师太与女儿意外在庵堂重逢,她想认却不敢认;最后,决定让女儿还俗,祝福女儿和永林“百年好合”。康道士也从原来只是师太“偷情”的对象被改写成十六年来一直帮助师太的好心人,相救师太于遇难时,并帮助安置不能留在庵堂的“私生女”。这样的人物“转型”,给整个戏增添了人情美好的意味。 其次,体现在对“呆大”这个人物的强化。在宁波方言中,“呆大”不完全是贬义的称呼,有时甚至是一种昵称。宁波人精明务实,那些不知变通、执拗于做某件事,甚至为了做这件事会有损自己利益也要坚持做下去的人,都会被称作“呆大”。《呆大烧香》中的这个“呆大”永林就执著于爱情,一直不放弃寻找被逼出家的秀贞,哪怕时间一年年过去,也要找到心上人。新本在原基础上强化了人物的“呆”,最突出的一处是当他得知师太就是秀贞的亲生母亲,为了不让秀贞为难,他表示:“师太,康先生,你们放心,我和秀贞一定会照顾好你们俩。对,如果秀贞勿能还俗,我准定去当道士。”为了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他宁可自己去做道士,这样的话荒唐中透露出傻气,而傻气之中却是满满的人情。 最后,体现在对结局的改写。原本《呆大烧香》的结局是“乡下人”用智慧战胜了师太,让秀贞还俗成婚,“来时一个人,回时两个人”“此情此志勿改变,到如今,悲欢离合更相亲”,这一团圆结局大有正义战胜邪恶的意味。而新本《呆大烧香》,亲人相认,原本逼婚的财主夫人放下成见成全了男女主角;同时,在去掉了原本中姐姐秀云这条线索之后,财主之子鹤庆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与历经家变而出家的银香成就好事;一直被误会有私情的师太和康道士也得以“平反”。“呆大”永林对舅舅说:“暗通私情也是没办法,人家尼姑道士总也是人啊!”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双下山》中的小尼姑和小和尚,那种追求人性解放,被释放、被宽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所有的人物得到了最妥善的安排,彻彻底底的大团圆,是全剧体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