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卢圣贵:

为“鱼拓”
插上创意的翅膀

  图为卢圣贵在展示鱼拓技艺。(陈朝霞 摄)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象山记者站 俞 莉 陈光曙

  

  用纸吸去鱼表面多余的水分,再用浓淡不一的彩色颜料为平铺在桌面上的鱼上色,然后将鱼身子拓印到宣纸上,一幅鱼鳞清晰可见、活灵活现的彩鱼图便展现在观众面前。日前,在象山文化产品创意园开园现场,当卢圣贵熟练地展示这一技巧时,围观的群众发出了啧啧惊叹声。

  这一技艺名为“渔山鱼拓”,是象山县级非遗,今年55岁的卢圣贵是其第三代传承人。卢圣贵早年曾是象山供销系统的职工,后来自办企业,与“鱼拓”的结缘是在2007年。“那年象山举办首届国际海钓节,邀请了外地的鱼拓高手展示这一技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鱼拓,那时我才知道象山也有这一传统技艺。”卢圣贵回忆,那次之后,他花了一年时间,遍访海边渔民,寻访这一在象山中断了几十年的技艺。

  说起“渔山鱼拓”技艺,卢圣贵滔滔不绝,原来,鱼拓技艺起源于宋朝,每逢春节,当内陆居民用贴窗花和对联来庆祝这一节日的时候,海边的渔民则用身边最多的鱼元素来过一个独具渔家特色的节日。“‘渔山鱼拓’自清朝开始出现在象山沿海地区,它源自中国古老的碑拓技艺。渔民用墨鱼汁涂抹在鱼身上,然后再拓印到红色的纸上,贴在门窗上,象征着年年有余、丰稔昌盛,表达了渔民淳朴美好的愿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拓艺术。方法有直接将颜料涂抹在鱼身上翻印、类似印刷的‘直接法’和用拓包拍打紧贴在鱼身上的宣纸、犹如碑拓的‘间接法’两种。”

  早在20世纪80年代,痴迷书法和篆刻的卢圣贵就有“象山一把刀”的称号,他还主编过《象山篆刻报》。“鱼拓和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卢圣贵说,在从老渔民处学到技巧后,多年积累的篆刻功底给了他很多艺术灵感,他不仅将单一的墨汁颜料改进为环保的多彩颜料,而且将鱼拓和书画结合,在作品上增加花鸟山水,题写诗词书法,钤盖印章,构造出融书画印拓为一体、有意境的艺术品,受到了市民的追捧。

  现在,卢圣贵专心致力于“渔山鱼拓”非遗的传承,他认为:“非遗要有生命力,必须增加创意,开发出文创产品,以增加它的附加值。”经过多年的探索,他开发出鱼拓水印、创意镜框画、信笺等多个文创产品,还开设鱼拓技艺培训中心,收了20多个徒弟,“要让更多的人认识鱼拓,让它走向市场。下一步,我还将尝试用活鱼进行鱼拓,使这一技艺更为环保和鲜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