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望春公益项目督导在探讨项目设计方案。(郑轶文 陈朝霞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郑轶文 通讯员 吴 彬 如今,公益性社会组织及其公益项目在街道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它们在解决基层矛盾、助力基层治理、维护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但同时,社会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及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 2015年10月,海曙区望春街道启动“365公益项目督导”机制,为辖区各公益项目量身定制专业督导服务模式,旨在促进社会组织专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经过一年的运行,如今望春街道建立了本土督导师服务体系,社会组织有了自己的“教练员”。各公益项目“如鱼得水”地发挥着自己在社区建设方面独特的作用。 据望春街道分管社区建设工作的副主任周海君介绍,“365公益项目督导”机制挑选出5名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社工作为督导,对各社区公益项目进行跟踪辅导,并通过布点、连线、立面、建体、成维五步法达成目标。第一步,街道将各社区公益项目分成五个服务点,每个服务点配备督导师;第二步是将各服务点连线,同一类型的公益项目互相切磋,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服务技巧和服务水平;接着举行项目中期评估,逐一分析之前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下阶段得到提升;接下来进一步协助各公益项目负责人开展社会组织运营与管理服务,以项目培养能人,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最后一步是在西部区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公益项目实训基地,形成培养环境,建立健全督导季报制。 一年来,有了专业的督导师对各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对症下药”,望春街道20个公益项目运行更加健康和高效。春城社区的“叮咚”邻居项目原先的服务对象主要为辖区内弱势群体,以志愿者无偿提供理发、维修等便民服务为主。督导王增贤在跟进项目后发现,志愿者为居民提供修理门锁、通下水管道等服务的确为无物业老小区的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项目存在受众面不广、团队“老化”等问题。在王增贤的建议下,项目的服务对象拓展至普通居民,并收取低于市场价的服务费,用于项目的自转。对此,项目负责人周开林开心地表示:“这改变了项目运行前景堪忧的尴尬,实现了从靠别人‘供血’到自己‘输血’的锐变,公益项目变得更加规范和可持续性。” “爱帮”智障青少年社区康复项目是望春街道第一次尝试的专业社工助残项目,在活动开展中边探索边运行。在督导陈晓云带领下,针对项目目标理清逻辑,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丰富项目层次,项目结束后不仅得到了区残疾人服务中心的高度评价,还使参与的社工受益匪浅。参加创投三年以上的“压力山大”舒吧、“天一缘”义务红娘等老项目在专业社工的督导下,今年也走出了新花样,如“天一缘”义务红娘项目从单纯的帮年轻人介绍对象,转变为带着这些未婚男女青年一起做公益活动,项目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365公益项目督导”机制的良性运行,使“阳光社会工作”这一公益项目实训基地在望春西部区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该基地工作室有针对性地采用社区、小组、个案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广泽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弱势群体,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职业化、项目化服务,目前举行了开心拼图、爱心指画、残疾人救护知识培训、巧手微工疗等活动,受益人群达到800人。“看到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提升了,晚年生活更丰富了,同时残疾人也有了社区支持系统,更好地融入社区,非常欣慰。”基地负责人王增贤表示,这样的专业督导很有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