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
成原创作品和青年人才孵化器

  新华社上海10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 吴霞 孙丽萍

  

  一晃五年,青年导演王翀带着第十部作品《大先生》回到上海。回想2012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推出短剧《海上花2.0》,王翀感慨万千,“《海上花2.0》在当时没有展示机会,感谢‘扶青计划’提供资金和平台,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创作、演出,开始国际戏剧之旅。”

  五年里,34位专家指导59组青年艺术家推出50个作品,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在国内外演出百余场,从上海起步,走向世界。

  “‘扶青计划’已成为原创作品和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器,更是国际文化交流中优秀作品和人才的纽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文国说。

  在今年艺术节上,旅法钢琴家顾劼亭借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机,与苏州昆剧院联手一起为观众献上了一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中西合璧,颇有新意。

  演出中,顾劼亭用一架钢琴、一个杜丽娘、一个小春香,在德彪西的钢琴套曲里“游园惊梦”,打通中西音乐的感官联系。“杜丽娘是德彪西的梦,演出过程是我们和观众的梦。这个音乐事件,是所有人寻美的梦。”顾劼亭说。

  与顾劼亭的“国际范儿”不同,青年导演佟童的浸没式戏剧《双重》颇具“网红”气质。作为“扶青计划”五周年特别委约作品,《双重》颠覆传统观剧体验。观众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安装移动应用,演出中演员的台词、音乐等所有声音由移动应用传出。演员与观众共同在设定好的规则下体验剧情。随着疑云重重的故事层层推进,手机会时而弹出新闻,时而接收微信短视频,观众甚至会突然接到剧中人物打来的电话。

  “最初它只是我脑海中一个有点小疯狂的想法,能变成具有如此影响力的舞台作品,真的感谢‘扶青计划’和青年艺术创想周。”佟童说。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注意到,“扶青计划”孵化出的青年艺术家和作品中西交融、美感互通。“青年艺术家更具备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提纯的能力,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是神韵、美感、精神。在他们的创作中,东西方文化真正生长、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与包容,且更加充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青年人的灵感固然难得,但“扶青计划”能有如此影响和成果,更应感谢“让大师和年轻艺术家面对面、手把手”的机制。

  2012年“扶青计划”首年,音乐家谭盾从美国飞来,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暂别京城舞台赶来,青年舞蹈家黄豆豆也应邀而至。第二年,“孔雀仙子”杨丽萍、《阿姐鼓》《央金玛》作曲何训田、导演田沁鑫纷纷加入。之后,艺委会的名单越来越长,香港、台湾的现代舞蹈家曹渊诚、林怀民,来自京城的艺术家郭文景、李六乙,等等。

  “他们以自己丰厚的艺术积淀鼓励年轻人,指出作品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他们以商量的口吻,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毛时安说。

  “没有年轻人的艺术是会衰老的。”谭盾说。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不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二度创作’潜力,要引入社会多元主体,形成后续培育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