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国内国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十万条信息泄露,内容精确到门牌号房屋面积

房地产信息地下产业链亟待治理

  近年来,各类手机骚扰信息令百姓不胜其烦,其中数量最多的包括卖房、装修和房贷等信息,对于公民个人房产信息的非法泄露、售卖、使用,已形成一条地下产业链。警方认为,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对房产信息泄露难辞其咎。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员工为利益泄露业主信息,只能被视为个人行为,很难追究公司责任。应加大房产信息泄露的源头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失责的监管、处罚力度。

  据新华社广州10月31日电

  记者 孙飞 欧甸丘

  

  日前,深圳警方开展了打击整治骚扰信息专项行动,对9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发送信息干扰正常生活的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刑事、治安拘留,并关停了200余个骚扰电话。警方调查涉案企业发现,其中有数十万条无法解释合法来源的公民房产信息,内容甚至精确到业主门牌号码、面积。对于公民个人房产信息的非法泄露、售卖、使用,已形成一条地下产业链。

  数十人被拘留,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近期,深圳警方开展打击整治骚扰信息专项行动。调查发现,深圳市某某信业投资公司蛇口分公司、深圳市某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某房产交易有限公司翠竹北路分公司等9家企业分别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发送信息干扰正常生活等违法犯罪事实。

  在9家公司现场,警方搜出了超过1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包括数十万条精确的房产信息,公司均无法合理解释其信息来源。

  以深圳市某某信业投资公司蛇口分公司为例,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中航天逸花园、港逸豪庭、大世纪水山缘等十几个小区的业主资料,甚至包括业主住在几期、几栋、门牌号、房屋面积,业主的姓名和电话等。

  “我通常把业主信息以excel文档的形式发给公司的业务员,让他们拉客户来投资业务。”深圳市某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直销部副总经理王某说。文档名为“金海湾”的有1527条、文档名为“阳光棕榈园”的有1512条、文档名为“星海名城”的有1526条……办案民警粗略估算,从王某处“分发”的房产业主信息就有约4万条。

  这些信息都保存在王某电脑中的“深圳老板”文件夹下。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房产业主的信息很受一些投资公司、装修公司、房地产中介等“青睐”,不少新房业主刚刚买房电话即被“打爆”,颇有“裸奔”的无奈。

  深圳公安刑事侦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为人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大量推广房地产、金融等相关业务,拨打骚扰电话,则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经过审查,深圳警方目前已刑事拘留13人、治安拘留39人,依托三大运营商关停208个涉及骚扰的电话。

  同行交换和网络购买是泄露主渠道,有推销业务员被要求每天打400个电话

  深圳市公安局刑侦局七大队副大队长顾育辉表示,这些公司拿到公民房产信息有几种途径:一种是同行业之间的资料互换,比如房地产中介之间;另一种是从网络上买,目前网上有不少买卖信息的QQ群,几百元钱就能买到一两万条信息。

  在非法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后,一些公司让员工不断拨打骚扰电话。“高端楼盘业主的房子面积、电话信息,对于需要寻找投资客户的公司而言非常宝贵,这些信息对于提高电话推销的命中率非常关键,信息质量较高、市场售价也高。”广州一名长期从事电话推销的业务员表示。

  以深圳市某商品经营有限公司为例,其招商总监谢某要求下属业务员围绕这些房产信息每天至少拨打400个电话,他说:“业务员通过拨打电话签订一个单,我就能获得4元提成,业务员能拿到16元提成。”深圳市某金所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小额贷款的普通业务员翟某某说,公司规定每3个月必须放款35万元,如果没有完成就会被公司辞退,因此不得不通过多次拨打电话来完成推销任务,“打房产业主的电话成单率相对高多了”。

  地产与物业公司难辞其咎,法律边界需进一步厘清

  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说,房地产信息被用于欺诈的少,用于进行推销的多,也就是说,这类信息泄露最大的潜在危害是对业主进行骚扰。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近几年来,信息骚扰是信息泄露危害的突出问题,但治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名公安民警表示,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对房产信息泄露难辞其咎。但是在实际中,一些员工为利益泄露业主信息,只能被视为个人行为,很难追究公司责任。他认为,应加大房产信息泄露的源头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失责的监管、处罚力度。

  与此同时,在房产信息的流通环节,现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的几种情形仅包括“出售”“提供”“获取”等,同时对于达到刑事定罪量刑的“情节严重”条款至今仍没有相关司法解释,非法信息交易达到多少数量才视为“情节严重”?在实践中,公检法等部门内部常产生认定分歧,先立案后撤案屡见不鲜,削弱了威慑力度。

  此外,不法分子出售、获取房产等个人信息将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但在房产信息泄露的终端环节,拨打骚扰电话,目前却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五)项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究竟什么是非法的“骚扰电话”,什么是合法的“电话营销”?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其法律边界需要更加清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