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治理必须发挥国家的作用 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许耀桐指出,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转变过程,表现为制度、文化和心理综合性的转变过程,政府居中起着引导的主导性功能作用,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起着发动机和推进器的作用,承担领导责任,肩负创新使命,把握战略方向,确保制度供给;第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看得见的手”作用,制定规则体系,做好宏观调控,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第三,政府帮助培育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起着引导、规范、约束的作用,并倡导社会责任和培养公共人文精神,推动社会参与。在中国,当前只有实行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型治理,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为此,必须切实改革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切实转变职能,真正从主要监管实物资产向主要监管资本的增值能力和资本利润率转变。 要取消一些老的管理职能,建立一些新的管理职能。比如,对企业的考核应更多着眼于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长远发展能力。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注入资本,支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对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同时对需要退出的行业和企业适时适度抽出资本。对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应根据出资比例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一些有条件直接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企业,应授予其相应的职权,支持这些企业成为具有技术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的跨国公司。应按照竞争性行业、公益性行业、垄断性行业的分类,对现有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分别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的这一转变,可以使其从本属于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把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事情管好。 从保护“城市遗产”走向保护“遗产城市” 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共同挑战。过去30年里,我国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每年有1200多万人口涌入城市。庞大的人口数量加上势头强劲的商业化浪潮,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硬疙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从保护“城市遗产”向保护“遗产城市”转变。 传统上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限于几个文化遗址,但这种点状保护远远不够。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要下好全城“一盘棋”,不能把城市中的文化遗产看成是孤立的单元,而要通盘考虑。不仅要重视“点”的保护,还要注重文化线路与城市整体格局的保护。 医疗卫生服务业是新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教授表示,医疗服务行业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美国与欧洲过去100年百姓消费结构的分析数据表明,除了教育开支,只有医疗卫生服务消费的增长比例一直高于家庭收入的增长比例。这一市场需求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中有所体现,在近几年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仍保持稳步增长,增幅从2014年的27.6%提高到2015年的29.7%。 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仅靠医疗体系是不够的,必须实现社保、交通乃至教育、体育等部门的联动。这种协同发展将是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红利,从而产生大量可供百姓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即新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