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绵”让城市自由呼吸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速

  海绵城市图示
  雨水排向示意图
  已建成的中心湖实景图
  姚江一景

慈城中心湖

 撰文 杨绪忠

  供图 市住建委

  自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已确定慈城—姚江片区为试点区域,面积达30.95平方公里。目前,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项目分布梳理、技术方案编制、重点项目推进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市区合力推进的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以点扩面,全市谋划”的建设格局已初见成效。未来,我市将强化规划管控,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雨水利用的需求,通过构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等多重目标。同时将继续强化项目推进,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新建城区及新建建筑、道路、公园、水系、广场,项目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集中连片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海绵”

  破解水问题

  因水而生、因水而建的宁波城市,如今正迎来“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昨天,市政府召开推进会,就建设海绵城市做出动员部署。

  时光倒流到今年4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我市的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不仅仅有利于改善城市地面景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将大大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城美人和”品质之城的题中要义。

  千百年来,宁波是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快速排水。这种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城市建设,往往造成逢雨必涝。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足够的海绵体吸收、蓄存,宝贵的雨水无法留住,白白流掉。这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宁波来说,非常可惜。

  同时,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也带来了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短缺、水文化消失等问题。“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水问题,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多处、多点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海绵城市工程实践。同时,宁波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正在全力推进‘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这些都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市住建委主任郑世海介绍。

  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海绵城市早已有诸多实践先例。形象地说,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使城市里的雨水能够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硬质铺装、填河造地、围湖建楼、砌岸筑坝的开发建设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多给城市‘留白’,让水自然渗透,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最终让城市生态水系统能够可以像海绵一样,通过‘渗、蓄、滞、净、用、排,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现自由呼吸、自然吐纳。”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前期推进初见成效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启动后,市住建委确定了“总体把控、多线并进、因地制宜、着眼长效”的基本工作思路。目前,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项目分布梳理、技术方案编制、重点项目推进等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市区合力推进的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以点扩面,全市谋划”的建设格局已初见成效。

  按照规划,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共分三个阶段:

  ———至今年底,重点打造“一片多点”,以慈城新区海绵片区、奥体中心等在建项目(包括住建部要求的打样项目)为推进重点,满足部里年底考核要求;

  ———至明年5月,突出“多线并进”,在持续推进在建项目(包括政府投资和商业地块开发项目)的同时,全面谋划启动改造项目、待建项目(包括非建设用地区域项目),提升试点区项目影响力;

  ———至2018年年底,注重“建管并重”,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快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围绕总体规划,项目建设推进有力。为确保试点区三年实施计划和专项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市住建委在新城区域以目标为导向,坚持以规划指标控制和重大项目推进为主要抓手,全面实现海绵城市示范要求;在老城区域以问题为导向,以内涝积水治理和水体水质改善为工作重点,着力提升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目前已完成政府投资项目梳理50项,房地产项目调查梳理20项,建成改造类项目调查梳理60项,姚江和慈城新城生态区整体开发正在研究。当前梳理出的项目分布总面积约占试点区54.4%。试点区域计划到年底前开工建设41个政府投资项目,目前,已有31个政府投资项目陆续开工。

  海绵城市具体应该如何建?为此,市住建委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出台了多个配套政策文件,着力确保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慈城—姚江片区首试

  我市此次的试点区域为慈城———姚江片区,该片区面积30.95平方公里。目前,试点区域确定了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水系与生态修复、防洪排涝以及能力建设项目共6大类153项。据悉,该片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将试点区域划分为“慈城古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综合提升示范区、水土涵养与水土保持示范区、城乡接合部面源污染防控示范区、老城区内涝防治综合示范区、新区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等六个建设示范区,并分别制定了每个示范区的总体建设思路和技术体系。

  今后,我市将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18年,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建设效果,同时为类似滨海临江平原河网城市创建海绵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5%以上面积将成为海绵城市,到2030年,“海绵”比例将扩大到80%的建成区。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规划管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雨水利用的需求,通过构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多重目标。”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强化项目推进,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新建城区及新建建筑、道路、公园、水系、广场,项目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集中连片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要解决

  国计民生

  “痛点”问题

  副市长 王仁洲

  加快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有利于稳增长、补短板、惠民生。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影响,一些“城市病”日渐显现。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解决城市排水防涝的有效途径,能有效缓解路面反复开挖、“空中蜘蛛网”、管线事故多发等问题,是解决国计民生“痛点”问题的现实需要。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从远期目标看,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里程数不少于150公里。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我们要用缜密的思维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构建完善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体系,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再走“还了旧账、又欠新账”的老路。

  为此,要编制完备的规划体系、创政策体系、建立技术体系科学谋划项目。各地要结合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编制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计划,建立项目库,明确三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要紧紧围绕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这四大系统落实项目,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把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贯穿于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要严格入廊要求,实行有偿使用。

  慈城新区

  海绵城市

  建设工程

  慈城新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总占地约520.33平方公里,要以高品质郊区居住功能为主,集文化产业、商务办公、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商业零售、行政服务、商贸园区功能为一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江南水乡生态中心城镇。但因为种种原因,存在内涝风险大、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活环境亟须改善等问题。

  为此,专家按照海绵城市理念,为其量身定制了建设方案:

  在慈城新区的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参考慈城古镇“河、街并行”“半街半水”的双棋盘路网格局,以及慈湖在雨季时对雨洪水进行消纳、缓冲、调蓄,旱季时作为农田灌溉水源的多功能调蓄水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对场地竖向及汇水分区设计、生物滞留带、海绵型道路、海绵型社区、生态化河道、雨洪调蓄公园等方案做了精心规划设计。

  目前,慈城新区已对雨水径流总量和污染排放进行了较好的控制,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地块原有自然水文条件开发后和开发前一致的状态,减少了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创造了人水和谐共处的典范。自2009年以来,该区域经历了若干次台风暴雨的考验,证明其建成效果达到了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为江南平原水网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