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智老人参与九九重阳忆童年游园活动。 |
|
新芝社区寻智吧志愿者慰问老人。 |
|
失智老人家属沙龙。 |
|
洪茜茜 绘 |
记者 王 佳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文/摄 编者按 当你还来不及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父母已经随着时间老去,渐渐地,他们开始记不清一串简单的电话号码,忘记走过无数次的回家路,甚至忘记了你的名字。 其实,他们只是生病了,这种病叫“阿尔茨海默症”,它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叫法:失智症。 目前,宁波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失智症患病率接近5%,失智老人超过5.5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人数还将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失智症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这也是我们当初成立‘寻智吧’的原因,帮助失智老人缓解症状,让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这一群体。”海曙区乐慈老年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3年前,他们从新芝社区开始试点,目前已发展到永丰社区、江北、北仑等地,志愿者从原来的12人扩展到30余人。新芝社区的志愿者更是在3年间,定期上门走访,风雨无阻,陪伴老人走过了不少温暖的时光。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些有爱的志愿者,听到不少让人心有触动的故事。他们说,“寻智吧”目前帮助的失智老人只是冰山一角,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孤独老人易患失智症 陈珊霞,新芝社区的党委书记,3年前,在她的热心促成下,海曙区乐慈老年发展中心的“失智不失爱”项目在新芝社区落地,“寻智吧”失智老人关爱工作室也顺势开张。 对于失智症,陈珊霞并不陌生。“经过排摸,社区约有50名左右的失智老人。”陈珊霞说,不少还是独居。 今年80岁的高阿婆,自从患上失智症后,记性越来越差,忘了当日已买过菜,忘了女儿刚来看过她……“时常会做满桌子的饭菜,连墙角的芋艿,都是堆着好几袋。一问才知,油渣芋艿女儿最爱吃,买了又忘,忘了又买。” 周阿婆今年80多岁,常年独居,近两年发现患有中度脑萎缩。“最大特点也是健忘,一会儿工资卡忘了,一会儿身份证找不到了,一会儿钥匙又丢了……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居委会寻求帮忙。”新芝社区负责老龄工作的社工王梓莹对周阿婆印象深刻。 “寻智吧”成立后,志愿者们开始上门为周阿婆“点对点”服务。谢雅娟是这支义工队的队长,和周阿婆是多年老街坊,说起老人的健忘,故事一箩筐。 有次,周阿婆跟谢雅娟说,我的工资卡掉了,你陪我去挂失下吧。谢雅娟说,才刚走到银行,人家保安就直打招呼,说“阿婆你怎么又来了?”原来,这已经是2天时间里,周阿婆来的第8趟了,银行保安早认得她了。“有时说自己挂失凭证丢了,有时是身份证找不到,有时是取卡时间还没到……反正就这样白白跑了一趟又一趟。” 最后,在挂失3天后,谢雅娟再次陪同周阿婆去了银行,终于取回了工资卡。“拿着这卡我都担心,她以后会不会忘了我把卡还给她过吧?所以两人先去了社区,在大家见证下进行交接。” 相比健忘,更让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担心的是,失智老人已经无法记得回家的路,出现迷路走失的情况。“社区便有一位失智老人,喜欢走动,我们就跟邻居、志愿者打了招呼,要重点关注。”陈珊霞说。 有研究表明,孤独老人患失智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对这一点,新芝社区的工作人员虽然没有做过相关统计,但他们却有个直观感受:独居老人若患上失智症,往往不容易在第一时间被察觉。“主要是因为子女没跟老人住在一起,很难及时发现老人的一些细微变化。”王梓莹说,他们社区的个别失智老人,病情的最初发现还是因为左邻右舍的反馈,抑或社工在与老人的长期接触中察觉的。 “如果有可能,子女还是应该将老人接到身边照顾,即使不便,也要经常回家看看。”社工们坦言,虽说一旦患上失智症就相当于车子驶进了高速路,没法掉头,但及早治疗和亲人的关爱,可以延缓、减轻失智的症状。 用陪伴与交流关爱老人 新芝社区“寻智吧”的首批试点服务对象是年龄在80岁左右、独居的失智老人。 “很多是独居10来年的老人,最少的也有五六年之久了。”谢雅娟也居住在新芝社区,是个热心的志愿者,对老人们的情况比较了解。她说,这些失智老人大多不爱走出家门,缺少和邻居、朋友的交流,慢慢就在自闭的环境里变得越来越沉默。 “我们每周上门一次,能明显感到他们的热情和需求。从不认识到渐渐熟悉,现在收获了不少信任,能讲很多知心话。”谢雅娟说,关于自己的家庭、子女,以及陈年往事,老人们都乐于和志愿者们讲。 陪聊、手指操、益智游戏,为老人建立档案,这些都是谢雅娟为失智老人们做的日常工作。她所在的“寻智吧”失智老人关爱工作室目前共有14名志愿者,清一色的女将,平均年龄65岁左右,是一群热心的退休阿姨。她们在上岗前全都经过了系统的培训,包括看护技能、心理辅导以及康复训练等,就是希望更专业地帮助失智老人。 张大爷已经80多岁了,儿子工作比较忙,他经常一个人在家,不看电视,偶尔听听收音机,无聊的时候,张大爷还会隔着窗户往楼下喊。自从志愿者上门走访后,老人有了盼头,每周三早早地打开家门,等着志愿者到来,“这时候老人的思维变得比较活跃,可以跟我们聊很长时间。”“寻智吧”志愿者徐秀琴说。 刘大爷原先和儿女关系并不好,志愿者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女,希望他们多来看看老人,配合老人治疗,起初常常被拒绝。自从上门走访刘大爷,志愿者持续的关爱服务打动了老人的儿女,儿女也感受到了父亲的转变,“现在他儿子很多事情还会找我们商量呢。” “志愿团队的陪伴与服务,对失智老人而言,作用正在日益显现。”新芝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吴老师说,但相对于日渐增多的失智老人数量,志愿者的人数显得捉襟见肘,在年龄层上也出现了较大断层。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尤其是专业志愿者、年轻志愿者,对失智老人这一群体进行帮扶,对失智进行科普,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科普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在路上看到一个戴着黄手环、衣服纽扣参差不齐、站在路中央不知往哪走的老人,你会伸出援手吗?在今年的国际失智症日,“寻智吧”团队的志愿者在宁波市公益一条街进行了一场小型“测试”。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公众对失智老人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活动现场,我们的志愿者模仿失智老人站在路口,过往行人很少关注,上前询问的几乎没有。”吴老师说,据他们了解,不是市民缺乏爱心,而是他们并没有认出这是位失智老人,不知道老人佩戴黄手环的含义。 志愿者们在与失智老人“点对点”帮扶中也发现,由于这一疾病识别率低,很多失智老人由子女带往医院确诊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家人都很懊悔。”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她结对的一位张阿姨的儿子曾向她说过,以前没把母亲的诸如“手上抓着钥匙却四处寻找,责怪别人把钥匙给拿走”的行为当回事,想着可能年纪大了,人糊涂了,直到一次母亲下楼散步却忘记了回家的路,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对失智症的科普宣传,还需要加大力度。”“寻智吧”团队的志愿者们都有这样一个感受。 同时,要摒弃对“失智”的羞耻感,“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些老人只是抹去了记忆,变成了小时候的自己。或许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以前的事情。因为很多年前,他们也曾经这样用爱来陪伴我们成长。”让这一理念遍及宁波,是“寻智吧”志愿者的心愿。 当记忆被抹去,病症困扰的不仅仅是患者,也“折磨”着家人。目前,“寻智吧”团队已和一些社区开出了失智服务活动室,但由于场地所限,失智老人的家属迫切需要的“喘息陪护”“日间照料”等服务,目前依然未有大的突破。 相关链接 这些症状帮您早识别 随着年龄的增大,记忆力衰退、丢三落四是难免的事。那么,如何区别正常的衰老与病理性的衰老呢? “简单来说,正常老人的记忆丢失大部分是可以找回来的,而病理性的丢失是不可能找回来的。”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谢国民说,以找不到钥匙为例,正常衰老的老人可能过一段时间会想起自己把钥匙放在什么地方,可失智老人记忆一旦丢失,是不可能再想起来了。 失智老人的初期表现,比如在智能方面出现推理判断与计划不足、注意力缺失;在人格方面出现情绪迟钝或难以抑制、社会行为不端、不拘小节;在记忆方面出现遗忘,不能学习,时间、地形、视觉与空间定向力差…… 如果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他们总是问同一句话,神情淡漠,出现记忆障碍,或者对以往非常关注的事突然不关心了,抑或是总莫名其妙地发脾气,那么您就需要留意了。 如何简单判断老人是否失智?谢国民医生教给大家几个简单的方法: 可以让老人画个钟表,并要求其标示出明确的时间;或者告诉他们三个互不相干的事物,比如树木、国旗、皮球等,过一会再询问其是否还记得;也可以让老人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抑或让其背诵出家里的电话号码…… 如果上述这些事情老人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失智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亲人的关爱不可或缺 目前,医学界尚未有真正有效治愈失智症的良药,但是对于轻中度失智症,已经有药物可以延缓进展,到了晚期需依赖疗养及防治并发症等。 有研究表明,孤独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两倍。长期的心理孤独首先会带来情感脆弱、自卑、自责等心理症状。这些若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如何来预防、疏导老人的心理障碍?专家建议,儿女的关心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老人渴望心灵上的沟通,嘴上虽不说,其实是怕影响孩子,加重子女的负担。家有老人的晚辈,应多上门陪陪父母,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自己能做些什么。如发现老人经常性记忆减退,最好陪同父母及时看心理医生或咨询是否有失智症倾向。另外,要让老人与外界的交流经常化,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中去。 对于已经确诊的失智老人,除了药物治疗,要多和他们沟通,多做计算、手指操等益智游戏,在还属于轻症的阶段多鼓励他们读书、看报,多用脑。 一些慢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会加大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这些疾病会影响脑部供血,容易引起神经细胞功能减退。因此一定要重视上述疾病的防治,坚持均衡膳食、适量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