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毛一波)“这一期的主题是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我看了十几张报纸,剪辑了不少内容,还收到了很多党员的学习感想,一会抄上去。”11月2日上午,77岁的老党员陈建宏来到海曙区西门街道芝红社区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新一期的编辑,这是他12年如一日坚持出的第145期“手抄报”。 2004年,陈建宏退休后就到社区报到,希望能为社区做一点事。“社区老年人比较多,那时大家普遍不会用电脑、手机。”陈建宏说,为了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他提议创办一份“手抄报”,结合自己编黑板报的特长,每个月放在社区宣传窗里,供居民阅读和学习。 陈建宏有一本工作日志,详细地记载了过去12年出过的每一期“手抄报”。最初他摘抄报纸上的大段内容,但是发现并不符合老年人的“胃口”。于是,陈建宏就开始结合社区实际,内容从党刊摘要发展到社区好人好事、居民关心的物业知识等。 这样的转变为陈建宏增加了很多“粉丝”,如今他有16名通讯员,近200名团队成员。在小区住了近30年的周爱芳就是其中之一,自从2004年开始社区宣传窗里多了这份“手抄报”后,她每个月会去看。2007年她加入到陈建宏的团队中,积极投稿。那些不会写文章的老年人则开始通过口述的形式,传播社区里的好人好事。王奶奶因为多次受到一位邻居的帮助,很想表示感谢,就找到了通讯员邵贻芳,让他帮忙代写,放到“手抄报”上,传播社区好风尚。 参加的人员多了,队伍庞大了,陈建宏对“手抄报”的质量要求也更高了。每一期“手抄报”,他会反复校对。他身边备有《辞海》等工具书,家里有几千册书籍,随时查阅一些不了解的生僻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有人建议我用电脑打印的方式,但这个并不适用于老年人。”陈建宏说,社区里老年人习惯了看手抄版,今年60多岁的武奶奶就多次提出,希望保留这样“手抄报”的形式,她看着很舒服。 这份坚持和认真,为居民打开了一扇“视野之窗”。每天晚饭后,不少居民会来到宣传窗前,了解当月的社区事务、国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