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王阳明王安石黄宗羲思想当代价值

“文化自信”宁波力量

第一篇章:记者11天3000公里重走阳明路感悟知行合一

  毛雪娇 制图
  报网端记者在贵阳阳明祠前留影
  钱明老师向记者展示王阳明书法

  本报记者 梅子满

  引言

  “全党同志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被首次写进党的中央全会公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早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曾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宁波,既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传播之地,又是极具创造力的文化生发创新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余姚籍的明代旷世大儒王阳明和他创立的心学、曾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和他“治绩大举、民称其德”县政治理实践、被誉为深具“民本思想”的余姚籍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宁波以深厚的底蕴,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之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推出“寻访王阳明王安石黄宗羲思想当代价值‘文化自信’宁波力量”大型行走式系列报道,站在今天的时空坐标下思索古今,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汲取他们文明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坚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544年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出生在余姚。

  他穷尽一生构建的阳明心学,被誉为明代中国哲学的最高峰。

  这位一生饱受肺病困扰的宁波人,从小立志做圣贤,以孱弱的身躯不懈追求真理,用一生堪称完美的作为展现了他伟大人格具有的那种刚猛勇毅、智慧圆融的力量,向后人垂范了“知行合一”的“此心光明”境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圣人,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从2009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和他的学问,其中光“知行合一”就提到了7次之多。“我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习总书记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是宁波这片土地滋养下诞生的思想成果,更是宁波为当代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的力量。

  从10月18日起,本报记者梅子满作为宁波市“重走阳明路”大型媒体行一员,从余姚出发,一路走过贵阳、赣州、南昌、九江、绍兴等地,一路追溯阳明先生的生命历程,一路感悟知行合一的伟大力量,一路探究文化自信的宁波之根……

  在旷世大儒身上感悟家风的力量

  地点描述

  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阳明就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王阳明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记者感悟

  余姚这座浙东小县城,为何能诞生一代旷世大儒王阳明?

  余姚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不过,日本阳明研究专家、《王阳明译传》作者高濑武次郎认为,阳明先生之所以成为“三不朽”圣人,王家纯正的家风居功甚伟。“毋庸置疑,王阳明一生的志趣选择,都得益于这些先贤(祖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亲龙山先生的教导训诫,铸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王阳明也极为重视家风的传承。他在家书《示宪儿》中告诫儿子:“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提醒领导干部,一定要特别注意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今天,我们该如何从王阳明先生的一生和他创立的心学中汲取营养?王阳明故居无疑给了所有人一个重要启示:从感悟和学习王阳明的家风开始!

  “龙场顿悟”背后的“不忘初心”

  地点描述

  玩易窝位于贵阳修文县南门外小孤山脚下。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春天,因为触犯太监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驿丞的王阳明,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到达龙场。初到龙场时,因驿站破败无处居住,王阳明便到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居住,在洞内研究《易经》,取洞名为“玩易窝”。数月后的一天深夜,阳明先生在玩易窝深处一处像石椁的洞穴内突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顿悟”。

  

  记者感悟

  什么样的力量,让小驿丞王阳明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苦苦追求真理?1996年,日本研究宋明理学首屈一指的专家、《王阳明大传》的作者冈田武彦站在玩易窝前,如是发问。他以泪流满面的羞愧,代表绝大多数人给出了答案: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王阳明做到了!原因何在?知行合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引用的这句王阳明之语,无意中点破了一个秘密:阳明先生之所以能“龙场顿悟”,前提是他有个大志向大信仰———成为圣贤。“登第及科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之人吧!”少年王阳明回答私塾老师的这句话,正是他高远志向的写照!

  然而,“龙场顿悟”的背后,不仅在于立志,立大志,更在于对志向“吾道一以贯之”的坚持。“他为了成为圣贤而勤奋不已!”高濑武次郎在《王阳明详传》中如是说道。毕生坚持当初的志向矢志不悔,绝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才有了阳明先生石破天惊的“龙场顿悟”!

  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合一无疑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龙场顿悟”给当下所有人、当代中国的启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向再光辉灿烂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知行合一”照耀“中国大数据之都”梦想

  地点描述

  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云岩区螺丝山路13号(近东山路)。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王阳明而建立的祠堂。祠内现存有王阳明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阳明祠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龙场顿悟”而名气大震于贵州的王阳明,应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及其继任者席书的邀请,到省城贵阳城内文明书院讲学。在文明书院,38岁的王阳明“始论知行合一”。

  

  记者感悟

  贵阳正在雄心勃勃地发展大数据产业。从被打上“交通闭塞、边远欠发达”标签的内陆省份,到让BAT(百度、阿里、腾讯)趋之若鹜的信息产业高地,为何“中国大数据之都”的梦想会在这片2013年之前几乎毫无产业基础的中国西南一隅枝繁叶茂地生长?

  贵阳人对此的解释是,这里有适合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越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有来自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的滋养!贵阳这座城市深深地浸润在阳明文化中,知行合一早已化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成为这座城市如今面对创新发展难题的破题“利器”!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说,贵阳的大数据产业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是贵阳人民聚集精神的力量,绽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光彩是什么?就是贵阳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5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日益加剧的城市竞争、日益迫切的创新发展要求时,仔细体味揣摩阳明先生这句“智慧之话”的深意,其实意义重大———城市的发展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有推进城市发展的心,就不能只是喊喊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而是要本着初心努力去实现它。如此,“无中生有”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也绝非毫无可能!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地点描述

  阳明院位于如今的赣州一中内。正德十三年九月,王阳明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濂溪书院本是为了纪念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虔州讲学而建的,后人因阳明先生曾在此讲学,而将其更名为阳明书院。明末这所书院更名为廉泉书院,清末赣州知府王藩在郁孤台下重建这所书院,为纪念王阳明在赣南的卓越贡献,更名为阳明书院。民国时,更名为阳明院。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阳明坐镇南赣仅一年零三个月,盘踞当地数十年的匪乱悉数被他平定。“赣南平乱”成为阳明先生一生三大“事功”之一。平乱后,阳明先生即在南赣各地广设书院,并亲自讲学,“破心中贼”。

  

  记者感悟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三浰(今和平县域)时,途中给学生薛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平定三浰贼只是时间问题,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话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则从地方治理来说,匪乱平息后如何让人们安居乐业,让人心安定,人们不再产生做匪做盗的念头,这个任务要比平息盗乱艰巨得多。

  另一个解释,则关乎个体的心性修养。“心中贼”被引申为过度的欲望,“人要向内求,安顿好自己的欲望之心。”高濑武次郎在《王阳明译传》中如是解读道。

  从后一种解释出发,安顿好自己的欲望之心,其实何尝不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本意?人非圣贤,这个过程当然是很难的,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何十八大以来有17万多名党员干部因为违纪违法受到处理。

  但一旦“心中贼”被破,此心光明的信仰力量就会强大得“可怕”!红军长征胜利即是有力证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每一名党员应将总书记的这句话装在心里。

  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的行动哲学

  地点描述

  落星亭位于大余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青龙镇赤江村章江畔。纪念亭形制为四角亭,结构较为简单,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亭内竖立一座大理石碑,正面阴刻着“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几个大字,纪念亭后面,则是一块新立的黑色大理石石碑,上书“知行合一”四个字。

  落星亭是《王阳明大传》作者、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当代儒学家冈田武彦为纪念王阳明在此地逝世,而在日本筹资于1994年兴建的。

  据王阳明年谱,嘉靖七年十一月(公元1529年1月),阳明先生五十七岁。二月,平思、田。七月,平八寨、断藤峡。十一月,班师,乘舟沿赣江北上。先生病情加剧。舟泊南安青龙浦。门人周积来见,先生已弥留。周积问先生遗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遂瞑目而逝。

  记者感悟

  阳明先生创立的“知行合一”,是可以让人拥有改变世界强大力量的哲学。3万平方公里的赣州古城,见证了一生践行“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令人敬仰的卓越军事才华———他仅用了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就荡平了祸害当地数十年的盗匪之乱。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是与小人、疾病及叛乱做斗争的一生,更是把生命的每一瞬间都看作“成圣”关键时刻的一生,他最终让世人看到,此心真的可以光明。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

  “致知必在行,而不行不可能为知也。”当每一名党员做到知行合一,在担当做事和严格的党内生活中不断锤炼作为“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的“党性”;每一位中国人做到知行合一,“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人人做到“此心光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还会远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背后显然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深切寄望。

  爱民如子造福一方,当政为官之德

  地点描述

  平茶寮碑位于江西崇义县齐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思顺乡齐云山村附近的茫茫森林深处。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十月,王阳明率军平定桶冈、横水,剿灭以谢志山(一作谢志珊)为首的地方武装。勒石记功,在桶冈险要之地茶寮的巨石上留下平茶寮碑———

  正德丁丑,猺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横水、左溪诸巢,贼败奔;庚辛复连战,贼奔桶冈。十一月癸酉,攻桶冈,大战西山界。甲戌又战,贼大溃。丁亥,与湖兵合于上章,尽殪之。凡破巢大小八十有四,擒斩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释其胁从千有余众,归流亡,使复业。度地居民,凿山开道,以夷险阻。辛丑,师旋。于乎!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刻茶寮之石,匪以美成,重举事也。

  

  记者感悟

  平茶寮碑上的这段文字,正是阳明先生苍生情怀的真实写照。其实,先生悲悯苍生的情怀,不止体现在平茶寮碑上,也体现在他对那些沦为流寇的山民劝诫上。赤子之心就是知行合一———为善去恶致良知,最终成为圣贤。成为圣贤的目标,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爱民如子的悲悯之心生发的,是“政在亲民”的政治理念。王阳明每到一地都为当地的政治未来及民众生活长久安定而殚精竭虑。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王阳明先生出任庐陵县令。虽然肺病严重,但先生“卧治六月,而百务具理”。

  “王阳明每到一地任职,都要亲自下去考察,花大量时间了解山川地理、交通及百姓生活情况等。同时,他很善于广泛征求群众、官员的意见,他自身就是‘知行合一’的模范。”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如是说道。

  一名干部作风是否民主,是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是否能及时倾听百姓呼声,也是检验他是否在知行合一地践行党性的重要标准。由此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之语,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细细思考———

  “大家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知行合一里有种精神,叫担当

  地点描述

  阳明路,是南昌数十条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之一。

  它展现了阳明先生与这座城市的关联:他在这里开启作为尘世中人的幸福———17岁那年,他在南昌与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诸让的女儿成婚;也在这里建立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功———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王阳明以卓越的军事才华,仅用了30多天就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更在这里将自己的心学思想推进到“致良知”阶段。

  

  记者感悟

  “先生的功名一下子变为罪过,但是王阳明先生不失正义,泰然待天晴之日,着实令人钦佩。若非坚信良心光明者,如何能达到如此这般的成功呢?”站在阳明路前,耳边忽然想起了《王阳明译传》作者、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高濑武次郎的感慨。

  是什么样的强大力量,让阳明先生如此决绝地募兵讨逆?答案依然是———知行合一!“报效国家这么重要的事情,我怎么能不执著呢!”王阳明先生回答门生的这句话,道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谛所在———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修炼出强大的内心;修炼强大的内心为了什么?是为了修身,更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了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

  挺身而出,勇于担责是担当;面对荣辱得失淡然待之,更是一种难得的担当。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武宗羁留南都时,张忠、许泰、江彬等在武宗面前诽谤守仁谋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面对这一切,阳明先生“此心光明”———“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阳明先生平定宁王叛乱这一事功,对今天来说显然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敢不敢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倡义担当,决定了这名干部的作为和前途,更是检验他是否有坚定信仰,能不能经受考验的一个重要标准。“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改革:岂因祸福避趋之?

  地点描述

  王守仁记功碑位于庐山南麓秀峰寺内的李璟读书台下面的崖壁上。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阳明先生在此用短短的136字记录了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全过程———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

  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记者感悟

  高丈余、宽数尺的王守仁记功碑,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岁月剥蚀,依然保存完好,无声地记录了一位为了国家社稷安危,而不得不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无畏者的些许无奈。他对大明王朝的贡献,直到武宗逝世、世宗登基后才部分地得到朝廷的认可。

  如今,想干事的狮子型党员干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有像阳明先生这样坎坷甚至危险的境遇。但偶尔的、暂时的委屈、挫折,或难免遇到。因为今天的中国“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

  面对必须“啃硬骨头”才能拿下的改革使命,是因为担心一己之私受损而畏首畏尾、消极对待,还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整体利益而勇往直前?这是摆在很多党员干部面前的两种选择。这个时候,想想阳明先生“此心光明”的坚持,我们或将增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何尝不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坦荡心迹在当代的回响和弘扬!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如今,历史早已给了阳明先生最公正的评价,也必将给那些为了国家社稷、民众福祉而尽心尽力的改革者和变革者以最高的褒奖!

  知行合一,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和时代音符

  地点描述

  阳明墓位于绍兴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部门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1989年3月,由冈田武彦先生发起,在日本全国筹集300万日元资助绍兴县修复王阳明墓的工程顺利竣工。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感悟

  10月28日,为期11天的“重走阳明路”大型媒体行活动,在阳明先生的安息地绍兴画上圆满的句号。从余姚出发,经过贵州、江西、广西、福建,又回到浙江。11天短短的行程,一路追随阳明先生坎坷、深沉而不平凡的一生。有些疲惫的旅程,却是一次震撼心灵、体悟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之旅。

  “我很景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先生。”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视察贵州时,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讲话时说。

  如今,很多人在总书记的号召下,带着对阳明先生的景仰———钦佩其“此心光明”的为人,赞叹其学术、事功并进的人生,沉浸于其创立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来到先生的墓前,送上缀满时代印痕的鲜花。

  中国阳明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钱明是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儒学泰斗冈田武彦的博士,从事阳明心学研究已逾20年。他见证了这几年阳明心学热潮的兴起,“我本来希望像把玩古玩一样地从事我的心学研究,没想到现在会这么火,经常有人邀请我去开会发言。”

  500年后的今天,为何有那么多人,中国的、外国的,都喜欢并接受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语道破原因。

  “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是500年前浙江精神的文化符号!”钱明解释,当代的我们除了应该深入关注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外,更应该关注阳明心学背后的“浙江精神”———

  那是活泼泼的大胆创新精神!“阳明心学突出地体现了原创性,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不多见的!”钱明说道。

  那是踏踏实实的务实精神!“在事功上磨”,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学术一定要和事功相互促进,“可以说,阳明心学是对宋代以来的浙江事功学传统的直接传承!”钱明如是评价。

  那是天地可鉴的家国情怀!阳明先生一生“志存经国未全灰”,虽然一生病弱,饱受不公正待遇,但只要国家需要,他从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他定会挺身而出!钱明为阳明先生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那是只有圣人才做得到的境界!”

  ……

  祭拜者留在先生墓前那些尚在盛开或者已经凋零的鲜花,在无声地向先生和他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表达当代人的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