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需要坚持三条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善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恒久动力源。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经济才能在科学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二是坚持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防止因民生建设滞后或超前而损害经济发展。既不能只重经济增长不重民生改善,也不能透支社会财富而使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应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民生,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三是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结合。没有共建就不会有共享之财富,没有共享也不会有共建之动力。应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

  稳增长离不开社会化改革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怎么才能实现稳增长呢?按照传统思路,就是财政货币政策。但现在影响稳增长的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且社会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在时下这个阶段会越来越大。因此,稳增长需要跳出要么依靠货币政策、要么依靠财政政策的传统思路,着力推进社会化改革。

  社会化改革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一是身份的社会化改革。我们的身份现在不是社会化的,而是地域化的、单位化的,没有变成真正的社会人。城市里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单位里有体制内人和体制外人之分,社保有居民、职工和农民之分。没有身份的社会化改革,劳动力真正自由流动就很难实现,而且会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成本上升。

  二是组织的社会化改革。过去的改革实现了经济组织市场化,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但是一个社会不仅仅有经济组织,还有很多公益性组织和非经济组织,比如说现在大量的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这些不是经济组织,但是它们社会化了吗?没有。中央一再强调,要发展人才,要给人才松绑,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给属于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学校、医院松绑,去行政化,变成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自治的社会主体。

  三是管理的社会化改革。这个管理并不是企业管理或单位管理,而是整个社会的自我管理。比如说,每个人作为社会人,要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如果社会都着眼于眼前,都是经济人,而不是社会人,那整个社会的行为就会紊乱,会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环境变差,经济运行的成本变高,甚至产生逆向淘汰,效率就会下降。当前降成本多是从微观、财务会计的角度来分析和采取措施,其实从整体、从宏观来看,社会化改革才能真正降低国民经济运行的成本。

  经济转型目标是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表示,中国经济的转型将是一场持久战,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需要有创新导向型的社会报酬结构,保持较强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建立市场友好型国有经济或使国有资本具有“亲市场性”。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发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动作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处理好政府职责与产业特征相匹配、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补充等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