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行动:搭建爱的彩虹桥

“阳光公益”结对助学互动活动

  “红蚂蚁”组织东钱湖一日游
  回娜和志愿者在一起

  在甬城,4000多支志愿者团队,85万名注册志愿者,他们用爱心,编织了一张无处不在的柔情的网,扶老助弱,抚慰着一颗颗孤独的心。

  “蓝精灵”“红蚂蚁”“绿丝带”“黄背包”“蒲公英”“阳光公益”“红领之家”……他们搭建起爱的彩虹桥,将温暖和力量传递;宁波WE志愿服务网、81890志愿服务网、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网站……一个个网络平台,进行着心与心的对接;党群服务中心是强大后盾,爱心直通车开进了偏远的村落;林萍微心愿工作室、孙茂芳志愿服务工作室、何美蓉工作室、回娜712工作室……志愿者个人工作室风生水起,引领、带动着一群又一群人。一种看得见、感受得到且又人人可为、极具正能量的爱心文化,正迅速传播开来。

  当你点开一个个志愿服务网,看着那一张张和善美丽的笑脸,注目着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你会读懂文明城市的内涵。那么,让我们聚焦其中的几个团队和个人,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蓝精灵

  火车南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火车南站蓝精灵服务队,是近年来81890联合宁波站综管办孵化的区域志愿服务团队。团队现有常驻志愿者56名,定点联系高校10余所,已服务旅客300人次。参与团队活动的先后有1500位志愿者,服务时长24351小时。

  志愿者以服务驿站为基地,为旅客提供各项服务,解答购票、候车、换乘等疑惑;在楼梯口,他们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搬运行李;在售票口,他们为那些没有身份证的乘客讲解办理流程,指导他们更快办理完手续。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大学生、公司职员,还有退休老人。爱心,让他们接力绿色通道,护送旅客平安上下车。

  89岁的徐世利老人,每天身穿蓝马甲,准时“上岗”。一沓自制的方块卡片和一布袋叮当作响的硬币,是他的“标配”。为旅客免费提供指路、换硬币服务,算来已经有6个年头了。这期间,徐世利背熟了宁波300多条公交线路,多次实地查勘公交站点,绘制出了一张公交线路简易图。每天8时至16时,他始终站着,站着,胸前“阿拉可以告诉你”的牌子如此醒目。在老人家里,还有一叠厚厚的手稿,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交通的变迁和重大交通事件。有人曾开玩笑说:“老伯,你雄心勃勃,想整出一部宁波的交通史啊!”

  城管义工协会和家里人多次劝他保重身体,不必去南站了,但他已经养成习惯,一旦闲居在家就浑身不舒服。志愿服务反而让他精神抖擞,不知“老之将至”。

  陈有财是蓝精灵志愿队的负责人,作为服务队里的“老大哥”,他以身作则,每天清晨到岗,晚上7时多才离开,10多个小时来来回回引导旅客,查看每个志愿者服务点。有时,碰到伤残的外来务工人员,他还自掏腰包解决旅客购票钱不够等困难。

  在蓝精灵志愿队,有人一路护送患眼疾的老人去医院,还垫上挂号费;有人年逾花甲,还自学外语,为的是更好地帮助在车站的外国友人;有人在寒冷的冬天,在朔风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人服务春运,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宁波,这个大海之滨的城市,以博大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位旅客。“蓝精灵”,是火车南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旅客异国他乡一段温暖的记忆。

 

  红蚂蚁

  甬江之东一张“助老”金名片

  朱贤良和朱红英都记得,四年前,特大台风“海葵”肆虐宁波,父亲朱金元就是在台风天去世的。当时,窗外风雨交加,地上满是积水,而窗内,亲人们泪水滂沱。父亲临终前叮嘱母亲:“‘红蚂蚁’不能散,一定要坚持下去!”

  转眼四年过去了,在母亲金杏珠的坚持下,在兄妹二人及队员们的努力下,红蚂蚁志愿服务队注册队员已有3000多人,共35支小分队,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爱的接力棒,大家始终牢牢地握着,而且,越传越远。

  从18岁开始走上教育岗位,朱金元教了一辈子书,在职时,他曾被人戏称为“讨饭校长”。因为他待人慷慨,乐善好施,对自己却很严苛,一件汗背心,穿出了好多个小洞,还舍不得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改善,教师的待遇大幅度提高,退休后的朱金元,总觉得拿着养老金,日子过于闲适。2006年的一个周末,75岁高龄的他和几位老友相聚茶馆,言谈甚欢。由此,他想到,小区里有一大批老人,如果大家经常一起聊聊天,说说新闻,那该多好。于是,他在社区成立了一个爱心组织“老年互访团”,把老年人凑在一起,目的是“邻里互访、生活互帮、文艺互享、感情互动”。创办之初,连他一家人算在内,只有16名成员。他们利用下班及双休日时间,一家家地敲开社区街坊的门,宣传互访团,期待大家的加入。

  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朱金元煞费苦心,他组织了“春之恋”踏青活动、“乡情之恋”休闲游、“北仑港”观光等活动。每次活动周密策划,提前踩点,子女一起帮忙。后来,活动越来越有意义,比如,儿童节前夕,去看望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给他们送去书籍和捐款。每月一次“集体生日会”,大家一起唱生日歌、送生日卡、拍生日照,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年不到,互访团成员发展到108人,老人们来自各个地方,虽爱好不同,性格迥异,原先的职业也相去甚远,但是,亲如一家。他们到镇海赏菊,去酒埕岩采风,在东钱湖搞野餐,参观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友情的滋润下,老人们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

  2008年的年初,当时的江东区民政局、江东区老龄办为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爱心超市志愿者队伍建设,决定在“老年互访团”的基础上成立“红蚂蚁”助老志愿队。4月1日,“红蚂蚁”助老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红蚂蚁”采取总队统一组织和分队分开行动的方式进行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大病、独居、困难老人。很快,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加入了,江东中心小学的小学生加入了,公交公司的司机加入了,医院的医生加入了,金融行业的白领加入了……一个服务队容纳不下了,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红蚂蚁”分队成立了。

  朱家兄妹从“老年互访团”的实践中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团结和带动更多的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他们决心将父亲的慈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朱红英担任行长的某银行支行也是“红蚂蚁”的35个分队之一,在朱红英的带动下,行里的大部分同事成了“红蚂蚁”队员。端午节,他们给12个社区和3个敬老院的1800名老人送去粽子;重阳节,他们集体组织“老人就是宝”庆生孝老活动,带领80多位老人为多名老寿星过生日。他们还经常组织文艺汇演、理财咨询、理发修鞋等服务,随时把爱心传递给身边老人。“热心、奉献、主动、创新”,“红蚂蚁”越来越红!

  在甬城,还有许多类似的敬老助老志愿团队。

  海曙的阳光公益团队,每个月两次去敬老院服务已成常态,而且,他们的爱心和视角,还延伸到偏远地区。奉化裘村镇敬老院里近80%是孤寡老人,其余是低保户。“阳光公益”为老人提供爱心午餐,还上门为他们理发、量血压、剪指甲、打扫卫生,并陪老人们聊天。不仅如此,他们还与奉化尚田镇的贫困学子结对助学。去年10月,“阳光公益”联合雅戈尔动物园、东钱湖新闻中心举办“同沐一片阳光,共享快乐童年”圆尚田学子游动物园梦活动,让29个结对孩子和资助人、志愿者进行了一次外出集体互动活动。这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年他们又组织了游科探中心的活动。

  慈善红烛爱心义工队比较特殊,这是一个以退休教师(平均年龄为60岁)为骨干力量的志愿者团队,他们的帮扶对象,是那些生活在敬老院里的年纪更大的老人。退休前,他们不辞辛劳地教书育人;退休后,他们选择了继续奉献,如一支支默默燃烧的红烛,照亮了敬老院老人们的暮色黄昏。

  慈善红烛爱心义工队在负责人黄爱萍的带领下,管理规范、系统。下设六个活动组:一周五课教育组、爱心扶老组、心理疏导组、康复保健组、文艺娱乐组、综合服务组。做到志愿服务有计划,每季有安排、月月有组织、天天有活动。2011年起,每逢

  重阳节,他们已在白云街道的联南社区、宝善社区、牡丹社区、安丰社区、安泰社区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久久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大型广场敬老活动。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和志愿者服务两部分。在他们的引领下,更多人、更多单位加入进来,甬城公交永盛公司、宁波市排水公司团委、华侨豪生大酒店、“国发名剪”的小伙子们都来了,大家联手把志愿者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助老敬老的志愿团队,在老龄化社会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蒲公英

  科探中心一支特色团队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是全国首家以“探索”为主题的大型综合科普场馆,位于东部新城宁波文化广场内,是全国第四大科技场馆,它的建立对宁波市科普教育的推动及影响意义非凡。

  2011年,中心组建“科学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几年来,队员由该中心员工扩展到各团体及普通市民,人数从几十人扩展到6300多人,志愿者团体发展至21个,且队伍仍在不断壮大。宁波市相关高校、部分高中段学校、老年大学、企业团体等陆续加入志愿服务队。

  建立伊始,“科学蒲公英”的志愿服务形式多为在科普展厅引导、讲解、维持秩序。随着活动的日趋丰富,志愿服务也不断创新,如关注留守儿童、聋哑儿童、山区孩子等,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还带去别样的科普公益,让他们亦能享受科学的精神大餐。在“科学纷享舞台”的科普实验表演中,除了中心的团队,浙江大学、浙大理工宁波生化学院、浙江万里商学院等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竞赛活动、小实验展示、动画科普剧等形式给参观者带来科学乐趣。他们还开展各类与时俱进的公益活动,如高校团队开展了“绘百米长卷,宣五水共治”活动,在百米长轴上,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绘画,以五水共治为主题,呼吁人们保护水源。

  2016年4月,“科学蒲公英”志愿服务队与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雷锋营联合主办“绿色单车”活动。一支50名志愿者组成的自行车队,以绕行宁波文化广场宣传环保知识的方式,帮助居民树立环保理念,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努力。8月,“科学蒲公英”志愿者联合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共同举办“创意文化,手绘梦想”手绘POP特训营活动,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有100多人,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人文艺术感受力。

  “科学蒲公英”志愿服务队用知识和智慧,为繁荣科普事业、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无私奉献,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通过科普服务的形式,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至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向日葵

  回娜712工作室的暖心之花

  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一笑,那下嘴唇的弧度像一弯月牙,很美。说起事来,绘声绘色,普通话、宁波话,都很溜。说到动情处,自己都会掉眼泪。不知不觉你会被她的话吸引,并深受感染。“救一个人,就是救一户家庭。”“别以为离婚是痛苦的结束,有时,恰恰是痛苦的开端。”讲述中,不时有一些真知灼见,让人深受启发。她就是回娜,海曙区南门街道南站区域综合党委书记,曾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服务社区先进个人、宁波市“金雁奖”书记等称号,以她名字命名的“回娜712工作室”,作为海曙区首批党员志愿者品牌工作室被授牌。

  问回娜得过多少奖,她说不出个准数,少说也有六七十个吧。问她做过多少好事,她更记不清了。志愿服务,从她任尹江岸居委会主任开始算,也有16年了。敬老助残、助困助学、帮助失足人员……而且,回娜的一双慧眼,特别关注社会婚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她是市里的金牌红娘,她撮合成功的恋人有28对。“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有些问题,女方注重物质条件,男方注重容貌,越是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干涉越多。”回娜说,在牵线搭桥的同时,她非常注意引导,传播正确的婚恋观。

  先前,回娜对一些单亲妈妈有误解,总觉得,一个离婚的女人,总有些自身的原因。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她跟一些单身的女企业家接触多了,才感到,单亲妈妈很不容易。她们要强,爱面子,有的因为当初一时意气用事,后来追悔莫及。有的,因为人言可畏,从此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母亲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于是,回娜为单亲妈妈设立“太阳临时取暖屋”,里面点缀着绚烂、蓬勃的向日葵。有了这个平台,妈妈们互相倾诉,互相帮助,渐渐开朗起来。她又开设“月亮妈妈幸福圆梦基地”,鼓励单亲妈妈参加志愿活动,奉献社会,传递正能量。

  为什么工作室以“712”命名?回娜解释道:“712代表一周7天、一年12个月,寓意我们党组织和党员一年365天实实在在为大家提供温馨服务。”

 

  延伸阅读

  一队一品牌 一队一特色

  打造志愿者团队的特色文化

  2012年12月5日,宁波市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决定在81890求助服务中心建立宁波市志愿服务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牢记市文明委赋予的孵化、培育、服务、指导的职能,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实现全市志愿信息的交互、共享。81890曾经创建、打造了自己的志愿者品牌,如光明俱乐部、常青藤俱乐部、月湖老年网等。如今,它的使命是将自己已有的志愿服务团队做大做强,同时,在全市开展志愿者培训,孵化、培育特色团队,创新志愿团队品牌文化。

  面对全市那么多的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除了信息的对接、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接下去,以岗位化服务为突破口,创新志愿者团队特色文化,是市志愿服务中心的目标。“我们会全面梳理志愿服务岗位,针对团队服务的亮点,积极打造一队一品牌、一队一特色的志愿者团队特色文化。把每个团队的亮点打造成为爱心文化的一个个盆景。”市志愿服务中心的一份创新报告中这样写道。(赵淑萍)

  赵淑萍/文

  照片提供

  市志愿服务中心

  志愿者团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