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枫 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媒体和大众对这位美国歌手热论滔滔,当事人自己却一直没有发声。瑞典文学院多方尝试联系获奖者,终是铩羽。鲍勃的“失联”甚至令他们渐失耐心,表示要放弃“寻找”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歌手。该消息一出,世界各大媒体的猜测纷纭而至,有人揣度:鲍勃·迪伦可能会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而这种大胆猜想的始作俑者便是很喜欢看美国人笑话的英国《卫报》。 《卫报》一发声,其他媒体紧紧跟上。在时效性上,没有哪一家新闻单位甘于落后。更何况,猜测一位素来以特立独行著称的歌手是否会拒领一个官方文学奖项,成本还是比较低的。猜错了,无伤大雅,万一猜对了,即能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甚至是未卜先知的能力了。然而“剧情”很快出现反转。瑞典学院收到鲍勃来电,称:“获奖的消息让我激动无语。我对此非常珍视。”鲍勃还表示:如果条件允许,他将亲往瑞典领取诺奖。 本来么,得了这么个世界级别的文学奖项,自是兴高采烈。但偏有人越俎代庖,认为鲍勃·迪伦应该拿出“富贵于我如浮云”态度,拒绝领奖。此类人的逻辑是:你是鲍勃·迪伦,不是一般庸人,所以只有对诺奖说“不”,才能显示你的卓尔不群。现在你不光答应领奖,还表示“很激动”,真是太让我们失望了!国内甚至还有学界中人讥讽鲍勃:“我本以为你是‘祢衡’(三国名士,孔融曾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装病不去,后来还赤身击鼓骂曹),想不到你竟是‘范进’(《儒林外传》中的人物,几十年科考不第,后因中举喜极而疯)”。此种比喻,称得上刻薄之极了! 笔者以为,获得诺奖是莫大荣誉,领取该奖项是获奖者对诺将最基本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瑞典学院肯定自身文学才华的一种感谢,完全无可厚非。当然,历史上也的确曾有几位文学巨擘出于政治、历史、个人的原因而拒领诺奖。比如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等。而最搞笑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曾于1912年将物理学奖颁给爱迪生和特斯拉,但这两位大爷不巧是死对头,均拒绝领奖。诺奖委员会觉得没面子,只好把该年的物理奖转而颁给了另一位发明家达伦。 其实回观整个“鲍勃·迪伦获奖事件”,当事人除了得奖后的反应略嫌滞后外,别的一切正常。从一开始就是媒体在引导着大众乐此不疲地揣摩鲍勃的态度,其间自说自话,充满了各种臆想性的判断。媒体热衷于此,一方面自然是借此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鲍勃·迪伦的了解非常有限。正是无知催生了想象。多数人只是将鲍勃看成一张文化标签,听说过他是“民谣界的凯鲁亚克”“美国伟大的自由之声”。在他们的想象中,鲍勃就如他在那张著名照片上显现的那样:抱着吉他,叼着香烟,眼神迷茫,桀骜不驯。于是,他便“应该”是一个不为世俗观念左右,不被庸常理念拘束的人。在我们中国人的想象中,该形象比较接近于《庄子·秋水篇》里那只曳尾于泥涂的龟,或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最起码也要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自由就是孤独地站立,不依恋,不惧怕。”既然不依恋,便不该对官方的奖项表现出热情……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脑海中自行杜撰的那个虚无的鲍勃替代了现实中的鲍勃,并希望这种代入式的想象顺理成章,严丝合缝。 没有任何人,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成为别人以为的那个样子。作为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鲍勃.迪伦要做的就是拿出自己真实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奖项。不论接受还是拒绝,都是他自己的事情,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