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风 小时候嗜糖如命,麦芽糖、水果硬糖、泡泡糖、大白兔奶糖、棒棒糖……遍尝天下糖滋味,又不注重牙齿保护,到头来空余一口蛀牙,依然不舍糖滋味。看到各色糖,总还是会忍不住品尝,痛并快乐着。不过,品尝丰子恺先生的《一粒糖》,全然不用担心蛀牙问题,也不用担心糖果过期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品尝。 读丰子恺散文,大多数人的感慨大概如郁达夫所言“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是呀,想想他的那些漫画,取材生活,风格独特,内涵深刻,看着妙趣横生,看后耐人寻味。就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一样,丰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漫画中有散文,散文中有漫画。丰子恺的文艺创作,前后长达60年,其文艺观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蕴涵着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他曾强调,文艺创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应该有明确的实用性;文艺要大众化,要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文艺之事,无论绘画,无论文学,无论音乐……都要是生活的印”。 《一粒糖》是新书,但里面装的大多是曾经在其他书籍或杂志上刊登过的旧文。腰封上书“完整收录了饮食散文集,食材火候中充盈着哲思之美、幽默之美、童心之美”。读罢全书,才发现腰封介绍大概有些投吃货所好,以偏概全。全书共分两辑,第一辑确实写大师所品尝的各类美味,胡桃云片、瓜子、爆炒米花、螃蟹,一样样美食接踵而来,描绘形象逼真,读来让人垂涎三尺;第二辑则主要是作者的一些随思随想,大多与儿女亲友相关,不乏幽默,颇具诗意。作者善于在平淡无奇、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有所领悟,这些散文,正如其所说的“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与《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书籍相比,《一粒糖》没有一篇专业艺术评论,而是选取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包含了浓厚的生活情趣,语言简约质朴,笔触疏淡俊逸,读来平易近人。虽然有一些文章是“旧识”,但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又会有“新味”。比如《吃瓜子》一文,作者从瓜子的种种吃法,从少爷、小姐、太太们的“绝技”和吃相说起,娓娓道来,最后得出结论:“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糖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从前边嗑瓜子边阅读此文,觉得描写的语句戏谑好玩,如今细思极恐。 回味起来,《一粒糖》有麦芽糖的香醇,有泡泡糖的风趣,也有大白兔奶糖的绵延,当然,还有淡淡的酸酸苦苦之味,而最耐人寻味的大概是作者对万物的敬畏之情。尊重一切生命,爱惜一切生命,字里行间渗透了诗性,小至一只虫、一条鱼、一只螃蟹,大至旧相识、一面之缘者,皆寄托了祝福之意。这种同情怜悯不以类划分,而是万物等同。事实上,作者也用自己的茹素、护生践行着这一理念。 回想自己曾经最喜欢硬糖,慢慢含在嘴里,待其缓缓融化,尽量将甜蜜延续到长远。现如今,人们对于糖的热爱,因为它的不再稀有而不再那么浓郁。但对小孩子而言,一粒糖,足以塞住他的啼哭。虽万物变迁,糖所蕴含的甜蜜意味,古今相同。 《一粒糖》甜而不腻。尽管丰子恺的文章或多或少地沾染了一些“趣味主义”的倾向,但并没有陷入周作人、林语堂那样的“闲适”之中。在表现情趣的同时,也暗含着人生哲理,让读者在获得无穷的趣味之余,获得理的启示,寓理于趣,理趣合一。读丰子恺散文,无论是儿童相,还是世间相等,都蕴含了饱满的人生哲理。让创作富有一种理趣之美,这正是他对艺术的最大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