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3年3月《宁波日报》关于宁波召开地市合并动员相关会议的报道 |
 |
1985年8月,余姚召开撤县设市大会 |
王佳 丁希宇 刘士岭 李维昶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一个关于成长的梦想。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宁波经历了一次次蜕变,也成就了一次次发展。承载一次次蜕变与发展的,有宁波每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 今年,我市又迎来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宁波,将再次开启自己的蝶变之旅。 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成长的梦想正充盈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追忆过去,每一次的飞跃都是对未来发展信心的肯定。 近日,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再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并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溯构筑大宁波的发展轨迹。 “行政区划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在专题研究中,开宗明义地写道。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先后实施了4轮大的行政区划调整。“这4轮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正是宁波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国际港城跨越的过程,也是宁波城市能级、城市地位、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的过程。”研究人员说。 实践证明,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的不仅仅是辖区面积、区域名称,更重要的是对城市“气血不足”“经络不畅”等问题进行综合调理,调出改革发展的新动能新红利,调出体制机制的新活力新优势,调出现代都市的新面貌新气象。 地市合并: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在地、市一级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两套并行的模式,即地、市并存,地区管理农业、城市管理工业,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不断凸显,这种模式下城乡分割、工农脱节等弊端日益显露。 1982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地区建制,推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在全国逐步开展地、市合并和机构改革。 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之前,宁波地域并存着宁波地区和宁波市两个地级行政区。宁波地区管辖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宁波市管辖江东、江北、海曙等中心城区和镇海县。和全国的情形一致,这种城乡分割的管理模式,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成为宁波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整体协调发展之路上的障碍石。 中共浙江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了全省地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决定宁波地、市合并和机构改革在第一批进行。 1983年2月上旬,宁波地委、市委分别召开全区领导干部会议,就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实施地市合并、机构改革进行统一思想和动员部署。2月28日,宁波召开地、市机关局党组成员以上党员干部大会,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王芳在会上作了关于搞好地市合并和机构改革的动员报告。王芳传达了中央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实行合并、把宁波地区领导的6个县归属宁波市领导的决定。宁波地市合并由此拉开帷幕。 1983年5月31日,省委下发《关于宁波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的通知》,决定宁波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公布了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任职名单。 同年7月13日,省委批复同意宁波市市级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新的中共宁波市委设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等8个工作部门;市人民政府设办公室等35个工作部门。7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政府,同意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从组织上正式确认了宁波地市合并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 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是宁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管理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通过改革,宁波建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由城市带动乡村,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的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给宁波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辖区调整: “老三区”的形成和北仑区的设立 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要求市区更好地发挥政治经济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商品流通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的作用,但当时市区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宁波市区人口增加了近一倍,工业产值增长70多倍,而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的市区面积没有相应增加。宁波市级机关和鄞县机关在同一个区域内交错用地,工厂区和住宅区相互包围。随着港口和港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布局不合理问题愈加突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 为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宁波中心城市的作用和港口、骨干企业的优势,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在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之时,宁波就启动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1983年10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要求调整市区行政区划的报告》,建议宁波原四个市区和一个郊区合并为三个区,新设一个区。1984年年初,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把镇明、海曙合并为海曙区,把郊区、江北区合并为江北区,扩大江东区管辖范围,新设滨海区。 1984年5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宁波被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城市之一,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经济中心”的重大决策。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适应开发开放新形势,宁波市充分发挥滨海和港口优势,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 经过1984年年初的行政区划调整,宁波市区虽然形成了“老三区”和滨海区的四区格局,但与新的开发开放形势和国家对宁波的定位、要求相比,这一行政区划格局仍然存在局限。在区域范围上,滨海区面积太小,远不能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在管理体制上,镇海县和滨海区两套机构并存于同一个区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不便。 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1985年3月,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镇海县和滨海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撤销镇海县,设立宁波市镇海区,扩大宁波市滨海区。以原镇海县和滨海区的行政区域,按甬江分界,甬江以北为镇海区,甬江以南为滨海区。1987年,滨海区更名为北仑区。 镇海区、北仑区的成立,使宁波打开了面向全球开发开放的大格局。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先后在北仑、镇海设立。宁波舟山港成为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四的东方大港。一大批临江、临海大工业迅速崛起,北仑、镇海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国家级开发开放功能区最为集中的区域,成为中国重要的航运、物流、加工制造和贸易中心之一。 撤县设市: 城市化快速推进 撤县设市是我国县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工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兴起,成建制撤县设市成为县级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形式,特别是1986年国务院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迫切要求、批准新的设市标准后,我国撤县设市进入高峰期。 宁波抓住历史机遇,先后完成了余姚、慈溪、奉化的撤县设市。 余姚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浙江名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余姚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经济大县。但由于余姚是县级建制,与市级建制的城市相比,经济发展受到“少、低、难、软、小”等多方面限制,制约了余姚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余姚县于1985年8月率先完成了撤县设市。撤县设市进一步加快了余姚对外开放、发展外贸生产的步伐,促进了横向经济联合,增强了发展后劲,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地处杭州湾北岸的慈溪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1987年,慈溪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67亿元,国民收入13.87亿元。慈溪达到了国务院1986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同年12月14日,慈溪正式提出撤县设市请示。1988年10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县设市,使慈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从一个资源贫乏、种棉晒盐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全国百强县。 同样在1988年10月13日,奉化获得正式批复,撤销奉化县,设立奉化市(县级),以原奉化县的行政区域为奉化市的行政区域。11月26日,奉化召开撤县设市大会,标志着奉化撤县设市完成。撤县设市后,奉化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强化农业基础,以工业、贸易、旅游兴市,走上一条贸工农旅游协调发展的路子。 扩大中心城区: 鄞县撤县设区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先后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副省级城市,城市地位和能级不断提升。 2001年,宁波市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6位。相对于位居前列的经济发展水平,宁波的中心城市建设、市域城市化整体水平比较滞后,中心城区面积仅1033平方公里,排在15个副省级城市的倒数第2位,市区的东、南、西三面被鄞县包围。这样的格局,束缚了宁波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后,鄞县大多数区域处在宁波市中心城区,尽管与中心城区联系的紧密程度超过了北仑区和镇海区,却不是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虽与中心城区唇齿相依,却是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的传统工业经济格局,服务业基础薄弱,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在市县分离的管理体制下,中心城区与鄞县之间存在着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困难重重。 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突破区域发展瓶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自2000年年底起,宁波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就鄞县撤县设区问题进行了大量调研、论证。2001年初,参加宁波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鄞县代表团的18位代表,联合提交了《撤县设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号议案”。 达成共识后,鄞县撤县设区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方案形成。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鄞县撤县建区,以原鄞县的行政区域为鄞州区的行政区域。4月19日,宁波市召开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大会,举行授牌仪式,新的鄞州区正式宣告成立。宁波中心城区由五个区变成了六个区,市区面积扩大到2560平方公里。 撤县设区后,鄞州区积极接轨大宁波,逐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蝶变。通过撤县设区,宁波市把鄞县纳入市区范围,中心城区的发展空间和腹地充分扩展,城市的功能结构、产业布局和整体形态得到优化完善,市域各种资源充分共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和鄞州片统筹联动,城市的“江、湖、港、桥”特色进一步凸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组团型、网络型现代都市格局加快形成。 《中国共产党海曙历史大事记(2000—2012)》出版 近日,由宁波市海曙区委党史办公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海曙历史大事记(2000—2012)》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的出版为党史资政和党史三卷编写积累了史料。 全书近40万字,上限始于2000年1月,与《中国共产党宁波市海曙区历史大事记(1949—1999)》一书的下限相衔接,重点记述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区委、区政府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带领全区人民推进“四个领跑”战略的重大事件。 《石碶志》首发式举行 日前,石碶街道首部地方志———《石碶志》举行了首发式。该志反映了石碶从1949年5月25日至2012年12月31日64年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全志除总述、大事记外,共有16篇、49章、169节,约86万字,并配有照片250张,内容广而翔实。(袁静君) 《姚江传统勤廉家风故事》正式出版 近日,由中共余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同余姚市史志办公室等联合编写的《姚江传统勤廉家风故事》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为文献名邦、东南名邑,余姚的历代名士达贤及巨姓望属留下了不少倡导勤廉的家训以及家风故事。该书在编写过程中,精心选取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虞世南等24位余姚名人先贤,按照人物独立成篇,每篇又细分为“家训选录”“家训释义”“人物简介”“家风故事”,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余姚名人先贤的勤廉家风传统。 (茅焜裕) 《近代鄞县见闻录》出版发行 近日,由鄞州区委党史办公室编纂的《近代鄞县见闻录》一书付梓,公开对外发行。对于整理和保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鄞州“文化强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主要辑录晚清以来《时事公报》《四明日报》《宁波民国日报》《上海宁波日报》等甬沪杭等地报刊有关鄞县一地及旅外鄞人的报道与记载,从中展示晚清以来鄞县一地丰富多元的历史面相与曲折艰难的变迁历程。全书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分为综合篇、政治篇、经济篇、文化篇、社会篇和人物篇。 (袁静君) 四明修枪所遗址 四明修枪所遗址位于宁波市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五井龙潭上游约150米的山崖处。 从1948年开始,浙东革命武装队伍不断壮大,战斗频繁,武器损坏严重。为此,中共鄞慈县委决定在鄞西四明山区建立一个修枪所,为部队服务。经过调查研究,修枪所选址在群众基础较好的龙观乡的深山密林中,并就地取材,搭建草舍“公馆”,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修枪所由杨一民任所长、高琛任指导员,共有10多位工作人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修配并制造各种枪支、弹药。当时,敌人对医药、粮食、棉布、食盐等物资严加控制,对制造和修理枪炮所需的钢材、工具、化学药品,控制得更为严厉。修枪所群策群力,依靠革命群众,收集原材料,利用十分简陋的制造工具,修好了一批又一批武器,保障和改善了部队装备条件。 四明修枪所遗址以两个小型的天然岩洞为依托,地形十分隐蔽,现外貌依存。 (张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