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四明山区腹地。 |
 |
图为9月22日,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在小罗岗红枫樱花基地视察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工作。 |
 |
图为专题询问会现场。 |
让美丽四明焕发 ———市人大常委会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工作专题询问会纪实 记者 陈 飞 文/摄 巍巍四明,是浙东最大的“绿肺”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也是我市的革命老区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做好四明山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工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宁波践行,是贯彻落实省委“两美浙江”和市委“美丽宁波”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 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工作,并将此作为加快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监督重点来持续推进。10月2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工作专题询问会,通过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问情、问效、问策,推动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勇,副主任宋伟、邬和民、苏利冕、王建康、施孝国、翁鲁敏、胡谟敦和秘书长杨剑耀出席会议,常务副市长陈奕君、副市长林静国和市发改委、农办、国土、环保、林业、农业、人社、规划、旅游、财政、水利、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接受询问。 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继前几年开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民事执行工作情况专题询问后第四次以专题询问的形式对重点、热点工作进行依法监督。针对现场提出的11个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功能定位 开发还是保护? “作为宁波的‘大氧吧’、‘大水缸’、蓄洪的‘大海绵’和市民休闲的‘大公园’,四明山区域的功能定位大家都很关注。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我想听听林市长的想法和市政府的举措。” 询问环节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钱政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这一问题,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林静国副市长接过话头,声音洪亮地回答:“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准!功能定位问题正是整个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焦点所在。作为我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四明山区域要突出生态保护,但作为我市欠发达革命老区,又需要加快发展。基于这两个前提,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与发展两手抓,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 林静国说:“要实现四明山区域这个功能定位,做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我们主要通过四个途径:一是减少经营性花木,促进花木产业转型。依靠政策引导来实施育树留林,把农民的经营性花木留下来,转为观赏性花木。同时,大力种植珍贵树种、有高山特色的果木,加强四明山区域沿线、沿路、沿景区的观赏性花卉的布局。二是减少山上的居住点,推进村庄集聚。一方面,加强村庄布局规划,搬迁部分村落;另一方面,加强保留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减少常住人口,增加旅游人数。加大下山移民的补助力度,同时通过旅游发展来促进山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减少山区农民支出,增加转移性的支持。加大对山民转产转业的帮扶,对生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管理体制 如何统筹协调? “四明山区域地处三区(市)交界,管理主体多,请问发改委,如何切实发挥市级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机构在统筹协调方面的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封占勇针对跨区域管理体制提出了问题。 “实事求是讲,统筹协调工作难度确实比较大。”市发改委主任柴利能坦承问题和难点:“主要是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一个总体的综合政策,政策和规划的实施上还存在比较多的薄弱环节。” 柴利能指出,去年以来,四明山区域的统筹协调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有了比较大的推进。去年,我市成立了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域内三地也成立相应的机构,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发改委作为综合协调的部门。在规划方面,我市已形成了《宁波市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纲要》等“1+5”的体系。另外,我市还构建了相应考核管理的机制。 下一步,我市将努力促进对四明山区域保护方式与发展模式的普遍共识进一步形成,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一张图”“一盘棋”的引领机制,加强综合考评。 生态规划 能否严格实施? “去年,我市编制了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四明山是其中一个重点关注的区域,请问环保局,实施哪些措施来保障这条红线落实、落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史小华提问。 市环保局局长褚孟形回复:“四明山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面积占到了区域总面积的90.77%。规划已经基本合理,关键是怎么落实、落地。” 为此,市环保局提出了几点落实措施:一是优化多规融合,争取在余姚等三地生态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一个细化的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二是严格产业准入,确保所有的开发建设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前提。三是强化监管职能,加强多部门的联合监管、执法,努力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的刚性。四是要明晰部门职责,推动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使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一条高压线、警戒线和底线。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叶正波也就规划问题发问:“四明山生态保护和开发,有没有明确在各个区块中,哪些项目适宜开发,哪些不宜开发,有没有具体产业准入目录?” 市发改委主任柴利能回应称,对四明山区域的产业管制,是平衡发展和保护之间关系的关键之一。四明山区域的发展应坚持产业、文化、旅游、宜居四个方面的融合,拒绝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产业。目前,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产业准入目录,将项目分为鼓励类、适度发展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其中化工和建材被列为禁止类目录,目标是在四明山区域打造绿色发展、优质高效、特色明显的生态型的产业体系。 生态破坏 如何修复补救? “我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德良。前几年,四明山区域的花木生产虽然给山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无序、过度开发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近几年,由于市场行情的影响,花木产业有所萎缩,我们认为这正是退花还林的好时机,请问林业局有什么考虑?能不能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花木生产随着市场“回暖”而反弹?” 市林业局局长许义平答复:“四明山区域花木产业过度发展,确实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我们认为,在区域定位、发展方向做出调整的前提下,只要花下大力气,四明山区域的森林生态可以得到修复。” 在实际操作层面,林业部门协同三地政府,采取了“留”“降”“补”“改”“转”五方面的措施,对森林生态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治理。“留”就是留树育林,就地将影响水土流失的3.4万亩花木转为生态林,保持林相的完整。到目前为止,已完成2.4万亩花木的留树育林任务。“降”就是要在所有经营性花木种植地降低生产作业强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补”,就是补种套种红豆杉、香榧等珍贵树种来优化现有花木林相,三年来已种植近100万株红豆杉和香榧。“改”,就是将一些重点地段的经营性花木基地改造为观赏性花木景观林,杖锡村等地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转”就是寻找替代产业,实现产业转型,主要是发展森林旅游和高山水果等特色产业。 许义平表示,由于花木市场高利润、高回报的时代很难再现,农民种植花木的积极性降低,再加上政府的引导和生态化技术的推广,四明山区域森林生态的修复已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地表植被已有增多。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学东发问:“前几年,有些地方为了建设需要,在四明山区域大力造地,还有人在四明山开山取石,这些造地和采矿活动都大大破坏了山体生态。请问市国土局在生态修复方面有什么补救的措施?”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樊献鹏回答:“关于造地问题,按照2013年市人大有关决议,我们2014年严格控制低丘缓坡造地,2015年起全面停止立项,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十个禁止”的造地要求,杜绝破坏生态现象再发生。关于采矿问题,四明山区采矿最多时有38家,通过这些年的整治,现在还有7家矿山。今后将加大对矿山的管理力度,不在自然山体上开展新的矿产开采,对现有矿山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对废弃矿山探索市场化的治理途径。” 产业调整 是否绿色高效? “这几年,民宿已成为四明山休闲旅游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与突破口。我想问旅游局:在旅游规划和发展中,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这一区域的民宿发展,作为职能部门,如何在规划和管理上及时跟进,使其健康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娄国闻提出问题。 市旅游局局长励永惠应答:“四明山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旅游开发必须走生态旅游的道路,把生态建设和城乡统筹、旅游发展融合起来,打造国家级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目前,旅游部门正在加快建设十大观景平台,以溪口、鄞江和梁弄这三个门户为重要节点,串联打造唐诗之路、山乡风情和生态养生三大主题游线。” 对于民宿的规划和管理,励永惠介绍,目前区域内已有民宿集聚区7个,共计床位1228个。旅游部门对于民宿发展加强了科学规划和引导,不是说每个村都搞民宿,主要在几个靠近景点且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庄重点发展民宿,引进和培养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开展民宿系列评选,进一步打造和推广四明山区域民宿品牌。 市人大代表朱升海也就四明山区域替代产业如何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人大前段视察情况看,四明山区域一些经济作物过度施用化肥、有机肥、农药等,造成水体污染,还有山区部分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也严重污染生活用水。我想请农业局讲一讲四明山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问题。” 市农业局党委委员、总农艺师徐震宇用详细的数据来回答提问:“根据我们的统计调查,2014年整个四明山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是11.38万亩,全年使用化肥3000吨、农药200吨。之后通过化肥减量措施,两年内减少化肥使用200多吨,农药使用量也明显下降。经过比对分析,农作物施肥、用药已处于全市平均水平。对于区域内367家规模养殖场,根据整治计划,位于禁养区内的已全部关停,限养区、宜养区内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农业部门将加快四明山区域绿色农业发展,坚持农牧结合,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山民利益 如何加强保障? “我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伊敏芳,我想请市人社局回答一下关于四明山区域禁山农民的保障问题。我认为四明山的生态要保护,四明山农民的生计也必须要有保障,能否要求参照失地农民的政策,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待遇?” 对此,市人力社保局局长林雅莲答复:“我们可以通过参保补贴的形式鼓励四明山禁山农民参加我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的保险制度,以实现应保尽保。但把他们纳入失地农民保障,一不符合社保法规定,二会引发其他群体不满,毕竟禁山农民并没有真正丧失土地。而且失地农民现有制度只是一种福利,不是一种保险制度,目前各地土保基金严重亏损,难以维持,无力纳入禁山农民。” 林雅莲进一步答复称,解决四明山禁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本出路是解决农民生存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他们的就业上,可以安排专项资金,每年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并配套基层就业帮扶队伍为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同时根据山区特点推广实施青年创业计划,包括“互联网+”和“生态+”,以带动农民的就业。 美丽乡村 怎样建设保护? “我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丁定远,希望市农办能谈谈对四明山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有哪些工作设想和措施?” 市农办主任杨胜隽回应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学规划布局,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加强乡村农民人文建设等方面。这项建设当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村庄布局散、小、点多,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并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四明山区域50户以下的自然村点还有271个,按照加快“内聚外迁”的总体设想,计划每年迁移800户,同时实施中心村、中心点,加快集聚。由于下山移民一般情况下是青壮劳动力和学生,对老年人山区养老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解决山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傅企平也就乡镇规划和建设提出问题:“四明山部分村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山区有些历史悠久的古村特色和风貌保护不力。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想请规划局作个回应。” 市规划局局长王丽萍答复:“这几年,我们在规划方面一直在控制这一区域乡镇的扩张。刚才傅委员提出有些村比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是很高,这些问题存在有客观的原因,比如这些区域人口较少,生态非常脆弱,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城镇建设,这是和其生态格局的特点相适应的。未来,这个区域还是应该走小而精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今年,我们启动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对四明山区域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梳理,以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对其他特色村落也开展整治规划,努力改变基础设施破旧的现象。” 一问一答间,历时3个小时的专题询问会接近了尾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就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开展的询问,既是对市政府相关工作的有力鞭策,也对我们政府各部门切实抓好下一步工作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常务副市长陈奕君对委员和代表提的问题表示感谢,她郑重表态:“市级各部门将全面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休闲服务业、健康养生业,不断改善四明山区域的人居环境,努力提高山区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把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做实、做细、做深、做好。” 会议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康认为,询问会上提出的11个问题,问之有据,切中要害,反映了提问者关心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乃至整个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应询人以诚恳接受人大监督的态度,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思考问题,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认真地回答提出的问题,体现出合力破解难题、齐心补齐短板的决心和诚意。这次专题询问会是一个新的开端,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关注和跟踪监督四明山区域生态保护和发展工作,督促政府及其部门坚守生态安全这条红线,抓住产业升级这条主线,筑牢农民生计这条底线,努力为美丽宁波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