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龚哲明 通讯员宋涛 海曙记者站张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在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宁波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今天起正式运行,市民有涉及法律援助、调解、公证、司法鉴定、法律咨询等各类法律服务事项,均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这是市司法局为满足市民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搭建的又一个更便捷、更高效的虚拟平台。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近年来市民的法律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期望越来越高。如何积极回应市民关切、满足市民需求?2015年,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保障机制。 而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实践则走得更早一些。2011年,我市司法行政部门精心打造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实现了县(市)区级层面全覆盖,形成了“骨干服务网”。随后,更细密的服务网络开始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编织”。目前,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已进驻全市129个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覆盖率在84%以上。村(社区)层面,在村(居)委会办公地、老年活动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全市统一模板的“公共法律服务公告栏”,公布各类服务产品内容、服务人员及联系方式,村(社区)法律顾问也定期到点开展免费法律服务。 可以说,我市城乡群众早已在家门口轻松享受各种法律服务。因病假超期引发劳动纠纷的海曙张女士就享受了一回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原来,张女士向公司请假治病已有一段时间,今年2月,公司突然停止为张女士缴纳社会保险,并以张女士旷工多天为由,解除与其的劳动关系。张女士在海曙区法律服务中心援助律师帮助下,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最终获得仲裁委支持,得到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和未足额支付的病假工资补偿。 在构筑实体平台同时,市司法局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全力打造虚拟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除继续维护好传统的12348热线外,宁波普法网、宁波普法微信公众号、掌上法律顾问APP等多元化的虚拟平台相继诞生。这些平台虽然建立在互联网、手机端等“虚拟”环境中,但服务内容一点不“虚”,如宁波普法网“律师在线栏目”,有42名受聘律师轮流值班,工作日8小时内详尽答复网上法律咨询;掌上法律顾问APP上的“在线咨询”栏目,更加方便快捷地回复市民的网上法律咨询。虚拟平台的背后,是强大的实体支撑,是律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的优质法律服务。 “虚”“实”结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让市民的法律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发放统一制作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系列手册5万余册,每年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万件,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1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