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

北仑临港工业的生态样板

  今日北仑城区。(朱省海 摄)
  景观太河路。(胡修君 摄)
  梅山码头。
  (张科杰 摄)
  风力发电场。(梁建国 摄)

  从过去临港大工业的“乌烟瘴气”到如今的“山在海间,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北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蝶变”,并打造出临港工业的生态样板。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仑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09.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与之相呼应的是,前三季度,北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1%,比去年同期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重度污染天气为“0”。

  “硬件”的不断完善,带来的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大升级。

  

  每年不惜牺牲30亿元工业产值,先后关停搬迁了华光不锈钢、善高化学等12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

  

  北仑在全市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报告制度。

  提升硬实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和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北仑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始终是不可失衡的天平两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昙花一现的繁荣。”北仑区政府主要领导说,近年来,北仑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发展、标本兼治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域化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推进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并不矛盾。”

  如今,在北仑,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回归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构筑“美丽北仑”的重要维度之一。

  提升硬实力

  水、气、热、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网成链”

  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这是硬实力。”北仑区生态办负责人娓娓而谈:“农村与城市污水全部入管入网,通过900多公里的管道,由5家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相继关停明耀热电、宁波热电等热电厂,区内企业由北仑电厂统一供热”“工业气体也全部入网,由林德气体提供”“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医疗垃圾等废物链构建全部完成”……如今北仑的污水、工业气体、工业用热、垃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均已“成网成链”,实现区域全覆盖。

  统计显示,过去5年,北仑每年在空气质量提升、“五水共治”、绿网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等生态环保的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5%。其中环保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00亿元。

  “硬件”的不断完善,带来的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大升级。

  治水上,北仑在全省率先成立区、街道(镇)两级河道管理机构,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加强源头截污,关停324家畜禽养殖场;142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90%。如今,北仑主干河道已消灭劣Ⅴ类水质,多数河段达到Ⅳ类水质,并成为全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获省“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和市治水唯一金奖。

  治气上,北仑开展集卡车和公交车“油改气”,全区清洁能源车辆总数达1506辆;在全市率先实行黄标车限行;北仑电厂、宁波舟山港、宁波钢铁等重点企业基本完成防尘设施建设,对建筑工地采用网格化管理和视频监控管理,深化扬尘综合防治。

  绿网建设上,主干道绿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100多公里森林游步道和79万余平方米城区片林,实现出门500米见绿目标。北仑已成功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是全省首批11个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区之一。

  加快补短板

  “扼腕断臂”节能减排为GDP添“绿装”

  千方百计加快节能减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GDP,是北仑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

  如今在穿山半岛上,穿山风电场的大风车旋转着叶片发着电;宝新不锈钢等厂房的屋顶上,光伏板畅快地地吸收着太阳能;峙北LNG码头上,液化天然气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

  近年来,北仑通过调整产业定位、合理规划产业集群,一方面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全面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千方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每年不惜牺牲30亿元工业产值,先后关停搬迁了华光不锈钢、善高化学等12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累计淘汰179台燃煤(油)锅炉;启动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累计投资50多亿元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00余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产业循环链和水、能源、垃圾循环网,全方位拉动循环经济发展。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智能装备产业的大力发展。目前北仑全区智能装备产业年产值90多亿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北仑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712.5亿元,已经超越石化产业成为北仑最大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做好环保审批和监管两个“内功”,从源头上杜绝污染。今年前10个月,北仑区内否决环评项目21个。环保监测监控能力不断提升。北仑区环保部门先后引进环境应急监测车辆等先进装备,建成8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总投资约1.4亿元的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已投运。

  环保执法力量上,基本形成了以监察大队为骨干,“环保110”和危化中队为辅助,街道(镇)环保员和企业环境监督员为补充的网络体系,实行24小时环境监管和应急响应。“哪个企业偷排漏排多,哪个领域市民举报污染较多,就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北仑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说。今年1-10月,累计处罚51家349.46万元,查封扣押16家,刑拘2人。

  创新谋改革

  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生态街道(镇)全覆盖县(市、区)

  近两年“植树节”期间,梅山街道的机关干部、村民、志愿者们在大牛山游步道两旁栽种了千余株梅花树。该街道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通过全民参与,将梅山街道打造成“梅花岛”。“生态创建,人人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北仑区生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来,北仑不断加大公众参与度,激发“生态细胞”活力,探索体制机制改革。

  公众参与上,北仑成立全市首个环保促进会代表处,建立环保志愿者、义务监督员、企业环境监督员三支队伍,搭建公众参与平台。通过“寻找最美乡村”、“市民眼中的生态北仑”系列活动、“最美环保人”评选、“港城生态月”等活动,发动全民参与,开放生态文明馆,弘扬生态文明。

  为了打造“绿满港城”,北仑以绿色创建为载体,累计建成全国绿色社区1个,省绿色单位51家,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96家,省、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生态街道9个,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生态街道(镇)全覆盖县(市、区)。

  “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是近些年我们生态建设工作探索的重点。”这位负责人说,北仑在全市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探索区域绿色发展报告制度。眼下北仑区生态办专门聘请清华大学相关教授编制绿色发展报告。“以后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进行绿色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

  此外,北仑还稳步推进排污许可证改革,全区342家企业实现持证排污;强力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全区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执收超1.79亿元;全面启用刷卡排污系统,全区已建成72套刷卡排污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北仑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在电镀行业试点临时排污权的初级市场交易,三批次共拍卖政府储备电镀废水临时排污权指标19.6万吨,成交金额达579.1万元,按污染因子计算,是政府现行有偿使用费执收价格的54倍,与评估公司按市场价值评估的起拍价相比,最高溢价达64%。企业减污增效意识进一步增强,相关行业废水排放量同比减少20%以上。

  本报记者  冯 瑄

  北仑记者站 金旭孟

  通讯员   陈姣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