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耐心的蒋医师”戳中的“社会痛点”

  易其洋

  

  “你是蒋医师吗?”

  “哎,对。”

  “我再问一遍,你是蒋医师?”

  “哎,我是蒋医师。”

  ……

  最近几天,一段视频由江苏宜兴各大论坛、朋友圈传出,逗乐了观看者,也感动了许多人。在这段2分07秒的视频中,一位老人反复询问接诊医生是不是蒋医师,蒋医师则不厌其烦地回答。一来一回,同一个问题老人问了17次,蒋医师则耐心地回答了17遍(据11月14日新华网报道)。

  老人一遍又一遍问接诊医生“是不是蒋医师”,并非不信任蒋医师,恰恰相反,老人路强大与蒋益君医师相识已有18年,每逢身体不适,便会找他治疗。正是对蒋医师极端信任,每次看病时才一定要“认对人”。还因为,老人已80多岁了,三四年前患上了健忘症,记忆力变差,有些事需要反复验证,才能放心。

  看了这段视频,老人的“顽皮”让人发笑,又心里发酸,蒋医师的耐心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可以说,这短短2分多钟的视频,描摹了我们社会的一个“横断面”,而且极具代表性。也可以说,它戳中了“社会痛点”,让许多人感同身受,强烈共鸣。

  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不用专门调查,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身边的老人越来越多。人老了,最大的变化是动作慢了、记性差了,说话啰里啰嗦。我经常坐公交车,发现一个现象:只要有老人,大家的上车、下车速度会明显放慢,司机也不得不多等一会儿。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正在慢慢变老”,但好多时候、好多人还没有像蒋医师那样,准备好“以慢待老”,更多的是对老人不理解、不耐心、不尊重甚至不待见。这应该是“耐心的蒋医师”戳中的一个“社会痛点”。

  “耐心的蒋医师”戳中的“社会痛点”,还有一个,就是当下的医患关系。毋庸讳言,这些年,我们的医患关系出了问题。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医生和患者的交流沟通不够,不出医疗事故还好,一出事就很容易尖锐对立。人是讲感情、重感情的。像蒋医师和路强大老人那样相识交往18年,不能不说是有感情的。人和人相互熟识,又有感情,就很容易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一些纠纷和矛盾也就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排除个别医生医德低下,病患坐在自己对面,也是只见病不见人。病人问一句还行,多问两句,轻则不睬,重则呵斥。但对于绝大多数医生而言,好多时候,对待病人不是不想耐心、不会耐心,而实在是没有时间耐心、来不及耐心。好多医生,忙得连中午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如果一个病人就一个问题问17遍,就算医生耐心,别的病人也恐怕早就不干了。老年人多了,慢性病就多了,上大医院不方便也不实用,最好是到社区医院就诊。但不能不说,我们的“分级诊疗”制度和体系很不完善和成熟,大医院天天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则往往门可罗雀。就像有网友跟帖所说,蒋医师是社区医生,有机会跟病人混得很熟,也有充裕的时间耐心地回答病人的提问。

  我们当然应该为“耐心的蒋医师”点赞,但更要看到“耐心”背后的“社会痛点”。也应该认识到,既然是“社会痛点”,就不能只靠个人的“耐心”去解决,而是要综合施策,全面“诊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