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国君在制作刺身拼盘。 (项一嵚 摄) |
 |
一桌丰盛的乡村家宴。 |
 |
杜国君在烹制菜肴。 |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成美玲 从初秋到春节,又到了乡村大厨们最忙碌的时节。看惯了他们在村口搭灶做饭,吃多了流水般送上席面的佳肴,但如果不是提前几小时到场,谁都不知道他们的酸甜苦辣。 色彩鲜艳的户外篷房、清洗一新的白瓷餐具、码放整齐的桌椅桌布,几口醒目的大铁锅和天然气瓶……上周五下午1时,从皮卡车上卸下这些“家当”,慈溪周巷镇的乡村大厨杜国君、丁霞浓夫妇带着帮工伙计们又要开始好一番忙碌。 这天的东家是余姚低塘街道的村民,他家的“上梁酒”办了11桌。在杜大厨看来,这只是小规模的家宴,两口子带上3个帮工、3个炉子,就能“兜得转”。“最多的一次烧了245桌,要用到六七位主厨,100来个帮工。”杜国君说,只要准备充分,赶上多大的场子都能不慌不忙、调度有方。 灶前功夫似乎只是煎炒烹炸、蒸煮汆烩,更多的事前准备则是客人们看不到的。如果要准备午宴,杜大厨夫妇必须在凌晨4时前起床买菜,赶在6时前收拾好“家当”开车出发,10时前在每桌端上10来道冷菜,11时开始陆续上热菜。若是晚宴,切洗、搭棚、摆桌等准备工作则会占用整个下午。等酒足饭饱的宾客散去后,他们还要清扫场地。在旁洗菜的两位帮工阿姨说,下半年多有节庆喜事,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最忙的时候,整个团队分成几组,每组一天要赶两个场子,近的在余慈地区,远的在宁波市区和上虞等地。 片海蜇、拍蒜瓣、切西芹、剁瘦肉……一把简单的菜刀,在丁霞浓手里玩出了“十八般武艺”。在她身旁,杜国君正把洗净去皮的菜蛇剁成巴掌宽的蛇段,准备下锅烹炸。“赚的是辛苦钱,但十里八乡请过我们的村民都说靠谱,那就没白辛苦。”丁霞浓说,夫唱妇随到处赶场的日子比朝九晚五辛苦得多,但每次只要有客人前来点赞、预约,满溢于心的成就感便冲散了全身疲惫。 没吃过乡村家宴的人可能会很惊讶,用简单的炊具烹制出来的菜品,竟能媲美高端精致的酒店佳肴。帝王蟹、大龙虾、扇贝、鲍鱼等高档海鲜蒸熟后,浇上热气腾腾的葱油汁;提前用小火焖制了近5小时的烤鸭,浓香四溢、入口即化;法式肥鹅肝、木瓜炖雪蛤、金汤烩辽参、三文鱼和象拔蚌刺身拼盘等“洋气”的新菜;摆盘精致的各色中西甜点配着时令水果……“出道20多年,每年夏天闲下来时都要学几个新菜,不能吃来吃去都是老套套。”杜国君说,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对家宴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所以周边的乡村大厨都会定期交流学习。 酒店的享受、家的氛围,是乡村大厨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丰俭随意,但我们都会用心做,让客人吃得热闹又实惠。”丁霞浓说,一桌酒席包含10来个冷菜,20个至30个热菜,每桌价格在1000余元至4000余元之间。村民们不求排场讲实惠,不论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爱在自家门口摆桌热闹一番。 近几年,一批富裕村民对就餐环境也提出了更高标准,促使杜国君想到了“移动酒店”的点子。搭起防风的高级篷房,端来精致的水晶餐具,空调和灯具都不缺;如果东家有要求,还能在篷房里布置好舞台、鲜花、LED大屏幕等婚庆道具。 “农村人越来越讲究,乡村厨师也得与时俱进啊!”看见陆续到来的宾客,夫妇俩手上的活计越来越快。今晚,午夜的月亮又将陪他们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