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薛上岙村美丽庭院 (蒋攀 摄) |
实习生 杨秉冠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吴立高 老年协会会长的“绕村之行” 早上5点多,薛瑞奎便骑上电瓶车,带上钳子,开始了“绕村之行”。两个多月来,每天清晨和傍晚,强蛟镇薛上岙村的村民们总能看到这个“闲不下来”的老人,穿梭在全村的18个垃圾箱站点之间。看到哪个点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够好,他就用钳子把垃圾箱里扔错的垃圾钳出,重新进行分类。 作为薛上岙村老年协会会长,年过花甲的薛瑞奎对自己揽下的这份卫生检查工作格外上心,每次会花上一两个小时来仔细检查。“卫生好、分类好的自然要表扬和奖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的,那就得批评教育。”对于几个卫生情况较差的站点,老人会一一叩开附近住户家门,询问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一番劝告。 “村庄卫生评比时,拿到最差成绩单,面子上真挂不住。”薛上岙村村委会主任薛学良说起村子以前卫生状况感慨颇多,几个自然村在全镇的卫生评比中成绩很差。 为此,他发动全村村民进行整改,先后两次开展全村规模大清扫活动。为了改变村民乱丢垃圾的旧习,全村设立了18个垃圾收集站点,宣传垃圾分类。“其实,只要有一户认真地把垃圾分好类,扔到垃圾箱里,其他几家自然也就不会乱丢了。”薛学良说,经过这几个月的努力,薛上岙村不仅摆脱了“最差”的名头,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明显提高。 告别“臭气”的养猪村 骆家坑村位于长山岗上,临海傍山,四周有东山皓月、琦龙古寺、开潭印月等景观,风景秀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前些年却因村庄里弥漫的“臭气”让村民感到难堪。 骆家坑村村委会主任骆昌利半开玩笑地说,夏天来村里,稍停留一会,衣服上都是苍蝇。一些外出办厂的村民都不好意思带朋友来村里玩。臭气的来源是建在村庄里的养猪场。十多年前,村里十几户人家在村东面的土地上搭起了猪棚,围起了猪栏,希望通过养猪发家致富。“多的时候,一户人家有200头至300头猪,村子满是猪粪味,散都散不去。”骆昌利说。 “老大难”问题不解决,村庄没有出路。村委会想尽办法做养殖户思想工作,并给予资金补助,最终达成协议,村子不再养猪。 如今,原先搭建猪棚、猪圈的20多亩土地已被村里收回,计划改种观赏性花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骆家坑村即将尝到旅游经济带来的甜头。“村庄后山有一块平地,已经开始建设旅游营地了。”骆昌利说,下一步,村里将开发旅游项目,不仅让游客来,还要能留住他们。 比成绩,更比谁整改快 无论是摆脱“最差”的薛上岙村,还是告别臭气的骆家坑村,都是强蛟镇这一年卫生整治中涌现的先进。 在宁海县上个月的全县乡镇环境整治督查通报中,强蛟排名从年初的靠后跻身上游,在近一年内实现“差生”的蝶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强蛟镇党委书记王照栈说,从今年初开始,强蛟镇通过“百分制+季考核”的考核方式,每个季度用成绩单的形式公布每个村的整治成绩。同时,镇里设立村庄环境整治奖励资金,根据考核结果相应发放镇级治理补贴,村庄治理得越干净奖励就越多。 方案实施后,各村不仅比成绩,还出现了比谁整改快的现象。在加爵科村,村党支部书记林明振带领党员干部与群众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实行责任区包干制,对成绩单里提到的卫生死角、监督机制是否到位等进行全面整改。下渔村召开村庄环境整治座谈会,邀请村老年协会共同探讨整治方案,实现分区域定人员整治,村民主动参与治理意识大大提升,村庄面貌有效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