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藏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盛夏的中午,在浙东宁海城关西门柔石路4号柔石故居,我在柔石专题影像片上,又耳闻鲁迅先生当年在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写的这首诗。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对《惯于长夜过春时》应该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因为它入选了中学的语文教课本,且老师要求全文照背。 同样,先生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入选教科书。其中的段落特别熟稔,几可背诵: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其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陪同的宁海朋友告诉我,柔石的故居现在的这处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原先一分为二,柔石家只拥有东边的一半。后来,柔石的父亲赵子廉先后购置了西厢房和西大房以及厨房等半个院子,才成了三合院整体。 1902年9月,柔石出生于此,一直住到1918年秋。也就是柔石最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都印记在这个三合院里,或者说,他短暂人生中有将近一半的时光在这里度过。 柔石第一次离开这个三合院子是在1918年秋。当时,他考入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此以后,他一直步履匆匆,极少再回到这个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的三合院子。1925年春,柔石在北大当旁听生,选修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与鲁迅有了师生关系,直至1928年6月柔石去上海,在别人引见下拜见了先生。两人聊起了方孝孺,柔石告诉先生自己原名、笔名的由来,并把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送先生审阅。1929年秋,党中央决定组建一个以鲁迅为首的“左翼作家联盟”,柔石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1931年1月17日,柔石到上海东方旅社参加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特务包围了会场,柔石等11个人被捕。1931年2月7日深夜,被秘密枪杀在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面的荒地上,身中十弹。 柔石故居东侧原有一小石桥,桥上镌有“金桥柔石”四字,“柔石”的笔名也是由此而来。现在的东侧仍有,已非当初风貌,估计是仿前的。故居的院子现在是用整齐的鹅卵石铺就,包括故居正门口的大路,同样是卵石路,宁海古代出“路师”,江南的很多卵石路是宁海人的“作品”,鹅卵石及宁海路师铺成的卵石路,应该也是一种“台州式的硬气”写照吧。 故居院子中央,一棵有年头的桂树,独自茂盛,它是否见证过当年的少主人,无从考证。盛夏,伞形的桂树无花,但夏后乃秋,可以想的是桂香肯定经久不散,于是整个院子便会弥漫着“硬气”和“香气”的味道…… 站在院子中央,宁海的朋友告诉我,这个院子的西厢楼房三间是分给柔石的。1927年,按照当时的习俗,他和哥哥分家,哥为大分东首,他为小分得了西厢。哥哥或许为照顾弟弟是文化人的缘故,故而将楼上的南首间让给弟弟,用来平时读书写作的书房,而小堂前为柔石会晤亲友的场所。 在柔石故居的北侧,有方孝孺的“方祠”,但行色匆匆,未去。先前一个是惊动朝廷上下的“株连十族又怎样”的方孝孺,后来一个是血染龙华的热血青年赵平复,时代相隔500多年的人,相互为邻,想想,概因一个关键词“硬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