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磨一剑:行政区划调整承载梦想

  本轮行政区划调整着眼于
  洪茜茜 制图

  本报记者 王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一个关于成长的梦想。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宁波经历了一次次蜕变,也成就了一次次发展。承载一次次蜕变与发展的,有宁波每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

  2016年9月,我市迎来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宁波,将再次开启自己的蝶变之旅。

  昨天,海曙、鄞州、奉化新三区领导班子正式宣布,奉化区正式挂牌。

  此时此刻,这个关于成长的梦想正充盈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一个极具魅力的“大宁波”,呼之欲出。

  追忆过去

  每一次飞跃都是对未来发展的肯定

  行政区划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宁波的发展历史,正是因为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实施区划调整,宁波才得以成就今天的规模。

  1983年,宁波进行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宁波地区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等6县划归宁波市管辖。

  1984年到1988年,宁波开展了多次县区级层面的行政区划调整,把镇明区、海曙区合并为海曙区,把郊区、江北区合并为江北区,扩大江东区管辖范围,余姚、慈溪、奉化进行撤县设市,镇海进行撤县分区,设镇海、滨海两个区,1987年滨海区更名为北仑区。

  1992年至1993年,全市大规模撤区、扩镇、并乡,42个县属区全部撤销,原99个镇248个乡扩并为113个镇37个乡。

  2002年,鄞县撤县设区。

  这四轮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正是宁波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从商埠小城向国际港城跨越的过程,也是宁波城市能级、城市地位、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的过程。

  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重大改革。

  1983年地市合并后,“六五”计划期间,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镇海区、北仑区的成立,使宁波打开了面向全球开发开放的大格局;上世纪80年代的撤县设市,加速推进了城市化进程;2002年的那次区划调整,不仅魔幻般地变出了美丽的现代化的鄞州新城区,整个城市的地域规模、城区容量、形象内涵,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历史与实践证明,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的不仅仅是辖区面积、区域名称,更是能激发起干事创业的新担当、凝聚力,释放出改革发展的新红利、驱动力,创造出体制机制的新优势、竞争力,构筑起现代都市的新面貌、辐射力。

  放眼当下

  本轮区划调整直指发展瓶颈

  对宁波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宁波,要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务院批复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把宁波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宁波都市圈,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省委、省政府把宁波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四大都市区之一,要求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成为浙江“一体两翼”发展布局的重要一翼。

  如何扛起中央和省委赋予宁波的新使命,如何呼应宁波市民对宁波发展的新期待,成为摆在宁波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在本轮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宁波市区面积只有2462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个区的区域面积大小不一,鄞州区面积达1346平方公里,大于其他5个区的总和,相邻的海曙区、江东区分别只有29平方公里和34平方公里。

  经过这些年的大开发大建设,海曙区、江东区的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宁波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日趋显现。同时,受规划控制、隶属关系的影响,毗邻海曙的鄞州西部片区城市化水平、开发建设品质明显滞后于鄞州东部片区和鄞州中心区。

  如果说,《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把宁波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从312平方公里拓展到420平方公里,从规划控制上为宁波城市发展“解了套”,那么,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则直指宁波空间布局的优化。

  空间布局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对空间的把控和安排,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格局,也决定着它未来能够企及的高度。当前,宁波中心城区生产力布局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同质发展、同质竞争。解决这一问题,调整行政区划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次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就着眼于优化整个中心城区生产力的布局。

  以新鄞州区为例,行政区划调整后,东部新城、南部新城两个新城将形成“双核驱动”之势,带动整个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新海曙区则将打破“小而全”“小而散”的“拼盘组合”,在文化商旅、电子商务、都市绿色工业、都市休闲农业等领域深耕。

  奉化等南部区域近些年在纵向上有了长足发展,但横向上与北部区域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奉化撤市设区,从市级层面来看,有利于拓展都市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的发展。从奉化层面来看,能够更加全面地承接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功能和资源要素的转移辐射,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基础设施互联共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资源要素流动流通,成为吸纳人才资本的新洼地。

  这些年,鄞州西部片区群众对加快城市“西延”的呼声一直比较高。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亦是直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根据调整后的布局,新海曙区可以通过发展空间的拓展、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原鄞州区西部和西南部农村地区的发展,新鄞州区可以集中力量加快鄞东和鄞东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双管齐下,离“下好这盘棋”的目标就会更进一步。

  区划调整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有力扩张,更是激活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

  展望未来

  “大宁波”再次开启自己的蝶变之旅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

  早在2006年,市政协就提出了相关议案。几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进行谋划和推进。

  在历次市党代会和市两会上,调整行政区划也是“两代表一委员”热议的一个重要议题。社会各界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呼声也很高,希望通过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做大宁波城市的“蛋糕”,提升宁波城市的能级。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几届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项谋划了10年的工作目标成为现实。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是宁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有利于改革现有的行政体制,完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市级统筹调控力度偏弱,资源要素配置集中度较低,作为宁波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宁波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要破除财政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行政执法、土地管理、公安管理、教育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体制中不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求的权责设置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据市委、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如城市规划建设,原来区与区之间的权责设置模式不够一致,既影响区的积极性,又导致城市规划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就是要对这些积弊进行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同时,建立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确保城市高效建设、快速发展。”

  当下,我市各地各部门正全力以赴,谋划发展都市经济的大文章、提升城市品质的大文章、创新城市治理的大文章。

  宁波的城市发展,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