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桥老味道”乡土风情馆。(林达 摄) |
|
美丽乡村美丽非遗。(周静虾 摄) |
|
杜鹃之乡。(于 伟 摄) |
|
大溪坑墙画。(王仕杰 摄) |
本版撰文 柴 萱 厉晓杭 一个因芦江水系上一座“柴桥”而得名的街道,有着新石器时代的多层灰面遗址,有着商贸聚集的穿山码头,载着“小宁波”的历史,承接着“中国杜鹃花之乡”的时代特色生息繁衍。 芦江河畔,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积淀,整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红利,发挥农民的主导因素,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新的思维理念,建设出生活美好、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的“三生共赢”新农村。如今的柴桥拥有天然的绿水青山、旖旎的田园风光、儒净的千年古刹、崭新的农村风貌、淳朴的民俗文化、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地道的特色民间小吃,还有现代农业的新鲜果蔬、农副产品。这里也很美,不仅山美、水美、物美,还有更美的人文精神,柴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 这里的村庄还是那些村庄,却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柴桥。 这是哪? 村里人、城里人都恋 九峰山脚、狮子岭东南面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满目翠绿、炊烟袅袅,这是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想象,却是柴桥农民最恋、最难离的乡土。 以前,其他地方的女儿家嫁到这片农村都觉得太远,几年时间过去,穿咸线改建、东直路拓宽、狮子岭隧道打通,现在已形成了片区内通畅快捷、城乡融合的交通路网,使紫石片区从交通末端一跃成为柴桥南大门,与北仑城区仅15分钟交通路径,离尘而不离城。 以前,这里的村民祖辈务农、种稻交粮。现在这里的农民大多成了花农,每天种花弄草,却凭着这手艺走出了村庄,到外地承包土地,花木绿植远销全国各地,创出了“中国杜鹃花之乡”的名号,农民也做起了花木经纪人,种花手艺成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 以前,村民们办事不方便,缴电费、缴公交卡等到柴桥街上去办理得花近1小时。现在瑞岩社区、紫石社区等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能办20余项公共服务,这里还建有卫生服务站、金融服务中心,居民看个小病、存取现金转个账再也不用出村了,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服务成为现实。 路宽了,腰包鼓了,村里公堂重修变身文化礼堂;水清了,庭院美了,村里牛棚重建变身漂亮公园;山秀了,田园整洁了,乡下村庄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去处。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少人恋上了柴桥新农村的好山好水好人家。11月10日,《宁波日报》一批“最洁美村庄”观察员走进了河头村,他们对整洁的村庄、美丽的农家庭院、悠闲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赞叹之情,还开玩笑说现在姑娘嫁进河头村难了吧! 不光是村景美,农村的传统小吃也让许多吃客闻香识柴桥,灰汁团、青金团、黑饭麻糍、索面……传统美食勾起了许多人舌尖上的记忆。新农村建设时,河头村的一座百年老庙修复后建起了传统小吃的展示厅和体验点,人们既能在这里了解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又能品尝到“柴桥老味道”。 让许多城里人羡慕的还有村民家门口的农家影院、文化讲堂、乡村大舞台等,读书上网看电影、唱歌写字打乒乓,各种活动任君选择。只要有兴趣,农民们随时可以放下锄头拿起笔头。 沿着大溪坑,走在柴桥的岭下、河头村,崭新的农家别墅随处可见,还有很多正在建设中。村民们以前羡慕城市里的生活,现在,这里的农村既有整洁的田园,又有不亚于城市的生活品质,前几年抢着进城的村民,又纷纷搬回来住了。“城里面车多人多房子小,我们住在自家小院,把院子打理得漂漂亮亮的,还能学学书法唱唱戏,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头差,他们周末还要来我们这儿呼吸清新空气呢。”村民林阿姨笑着说。 这里就是让村里人、城里人都恋上的柴桥新农村。 怎么做? 用三术、划三线都实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精细化打造,柴桥街道将紫石片的岭河区作为重点,着眼“品乡村味道、看乡村美景、提乡村涵养”,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画好新农村美术,规划出一条美丽田园的景观线。紫石片区整体以“两区一廊”为空间布局,“一廊”指十里花卉长廊,“两区”为大河洋片区和岭河区。柴桥街道以本地花木经济为特色,保留原态、就地取势,整理田园区块,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整治溪坑、修缮环村道路,组建保洁绿化专管队伍,确保长效。同时,通过清淤疏浚、村庄污水治理、放养鱼苗、溪坑种植物等“生物+生态”举措,加快治水力度,还原江南水乡美景,画出了新农村美丽画卷。 算好新农村算术,打造出一条幸福农家的样板线。以“修复、整理、提升”为原则,通过“加减乘除”工作法提升新农村颜值。“加”上文化元素,体现人文情怀,装饰了2万余平方米的墙面,体现农耕、田园、花卉等地域特色;“减”掉破旧建筑,展现农村新貌,拆除旧菜场、旧牛棚,整修破旧房屋等;“乘”上节点小品,突出花香特色,改造村口标志,打造农家乐,完善生态果园基地、老味道乡土风情馆等;“除”去环境脏乱,改造水渠环境、整饬店面环境、改造沿线外立面等,在原有基础上大力提升了新农村环境与内涵。 提升新农村技术,串联出一条留住乡愁的文化线。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力挖掘本地历史传承、文化特色等,让村民能见山见水也见乡愁。在岭下文化礼堂传颂林氏“十德家训”,举行“我们的节日”进文化礼堂活动,开展端午做香囊、重阳敬老等民俗活动,唤起人们的文化脉络记忆;农村社区党委发挥党员力量,让文化礼堂门常开、灯常亮,“天天邻里乐”周一二胡戏曲协作,周二写书法、学唱歌、周三拉二胡、周四唱戏、学电脑、周五话收藏,农民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戏看、月月有主题。推行“善美文化”,举办“善美家风”文化节,让优秀家风家训深入人心;评选好媳妇、好妯娌,倡导家庭新风。各社会组织推出“民间优才”培育工程,“菜单式课堂”从花木种植技术、销售技巧讲座,到传统文化、法律知识讲座应有尽有,年均授课40余堂;组建花韵俱乐部等行业人才协会,与10余个高校、科研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时提供技术培训,培育知识型农民。 无论打基础、做提升,柴桥新农村建设始终干在实处。 为了谁? 齐联手、聚服务都好 花木生产是柴桥农业的主导产业,种类涉及杜鹃、茶花、茶梅、红花继木等。柴桥拥有花木面积2.5万亩,相继被省林业厅和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浙江杜鹃之乡”和“中国杜鹃花之乡”。目前柴桥有10个花木专业村,种植面积占柴桥耕地面积的95%以上,占全区花木种植面积约35%,有些村几乎家家种花,全村农业收入的90%来源于此。 柴桥新农村建设不光要让农民宜居,更要让农民宜业。但花木市场行情波动大,种植成本高、品种单一、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花农增收的重大因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柴桥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从单一种植、销售转移到销售与观光型农业相结合,通过建基地、育主体、促流通,建成了以花木产业农合联、花木协会为核心,集生产、销售、科技、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花木产业体系。花木产业农合联在探索中行进,逐步形成为辖区内 200家花木经营主体、1.5万户花农提供全方位的农事服务,建立了花木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功能的三位一体农合组织体系,实行“农有、农治、农享”。 坐落在柴桥瑞岩的农合联办公小楼内,“花事窗口”为花农提供花木检疫证办理、花木种植技术咨询、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服务;“花农早茶”为周边的花木经纪人提供喝茶聊天的场所,互相交流最新的市场信息;“花农客厅”展示区域花木产业情况,介绍柴桥花木产业的起源、品种、销售覆盖范围、为农服务机制等情况;“花木超市”提供花木销售平台,让花农刊登花木出售信息,经纪人可以在这里选择需要求购的花木信息。迄今已收录苗木信息约3万条,每日向花农发布170余条供求信息。 柴桥街道的农合联整合了12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9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5个农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事业单位,并在“农合联”建起了党总支。在生产合作方面,柴桥花木协会、沙溪杜鹃红协会、紫石花木经济人协会、洪山花木种植协会和瑞岩花韵俱乐部5个党支部勇立潮头做好引领,致力为会员花农和北仑东部地区花农提供信息共享、品种培育、代销花木、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为广大花农推广了145种杜鹃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更是数不胜数;在供销合作方面,紫石花木经纪人协会支部依托经纪人协会支部和大户花木场,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动态电子信息库”,构建“线上+线下”花木销售网络,截至今年10月底,花木协会已无偿为柴桥花农代销各类花木约500万株。在信用合作方面,农合联对会员提供互助融通、优先贷款、优惠利率等服务,构建花农的金融互助体系,推动农业“弱产业”和金融“强资本”的有效对接。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为城乡共享,但柴桥始终不忘“农”之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