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思滚在屿山宣讲。(徐铭怿 摄)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黄浓珍 徐铭怿 在宁海西南部山区桑洲镇,有这样一个银发苍苍的群体,他们奔走乡间,宣讲党的政策,传递重要信息,用实际行动散发着如夕阳般温暖而绚丽的余热——— 在宁海桑洲,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银发苍苍、背影伛偻,大多是需要照顾的对象。然而,他们却不辞辛劳,长年奔走在乡间,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声音及时传递给村民。 这就是由当地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讲师团”。 仅今年以来,讲师团就已在23个建制村宣讲50余场次,听众累计万余人次,内容涉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先进性教育、新农村建设等40多个专题。 接地气 内容丰富聚人心 桑洲地处宁海西南隅,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桑洲山区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对文化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28年前,镇里几位将要退休的老同志凑在一起,琢磨着退休后干点什么,发挥余热。于是,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讲师团就应运而生了。”说起初衷,老党员章思滚一脸自豪:等我退休了,自然而然也加入进来。 每过几年,讲师团就有成员因年龄太大而退出,由新加入的热心干部、教师补充血液。从1988年成立至今,讲师团成员已换了好几茬,但他们一棒接一棒,奔走在大山深处。 宣讲政策,关键是要接地气,让老百姓容易接受。对此,讲师团的成员花了不少心思。 “我们一般不念准备好的稿子,不讲一二三四条,而是讲家长里短,谈身边冷暖,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融入其中。”讲师团团员夏方顶说,这种生动活泼的党课,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讲者怡然,听者欣然。 日前,在桑洲团结村的聊天长廊,89岁高龄的夏方顶手上拿着准备了3个星期的讲稿。讲解过程中,他抛出了许多亲身经历的故事,获得了阵阵掌声。 “只有运用基层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培训才会有效果。”夏方顶说,“作为宣讲员,必须比别人先学一步,深学一层,领会党的政策精髓、法规要义,对精神的把握要准确到位。” 高标准 解读政策入人心 “做合格党员,学是基础,做是关键。”这些天,桑洲镇下洋周村的基层党校内分外热闹,周边4个村的近百名党员济济一堂,认真聆听75岁退休教师翁时兵宣讲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和感受。 翁时兵是银发讲师团中的一位老资格成员。据他介绍,团内选拔成员有5条标准:政治理论水平较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基层工作阅历丰富,身体条件比较好,自愿自觉甘于奉献。 28年来,团长换了5位,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入团的标准始终没有变,讲师团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每月的农历初十、廿五,不论刮风下雨,讲师团的成员都会赶来准时参加集中学习。每个月,讲师团内部要召开一次举行学习例会,集中学习镇党委、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总结部署上月宣讲工作,收看新闻、翻阅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定期下村调查研究,掌握村民的关注点。 这些年来,“银发讲师团”始终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作为首要任务,每逢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重大纪念日,他们就会主动跟进,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开讲前,讲师团成员先来镇里给干部们‘试讲’,直到大家满意了,他们才到村里去宣讲。”桑洲镇党委书记陈云苍说。 讲奉献 润物无声暖人心 在桑洲镇,“银发讲师团”还担当着另一角色。他们受镇党委聘任,担任社会不稳定因素信息员和民间纠纷调解员。 自从接受了这一重任,老同志们从大局出发,配合镇干部参与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等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配合学校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失学儿童、特困生帮扶活动。讲师团成立以来,桑洲镇的信访率连年下降。 28年来,讲师团成员没有领过一分钱报酬,他们还自掏腰包订阅了《求是》《党建》《半月谈》《理论热点面对面》等20多种权威刊物。就连平时需要的一些宣传材料,要么自己掏钱去印刷,要么手抄,从没向镇里要过经费。 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一支队伍,“银发讲师团”无怨无悔地耕耘播种,解疑释惑,润物细无声,为美丽山乡增添了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