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王阳明王安石黄宗羲思想当代价值

“文化自信”宁波力量

第二篇章:实地探访追寻王安石治政之道

  抚州王安石纪念馆。
  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前。
  东钱湖安石魂雕像前。
  东乡县上池村王氏宗祠。

  本报记者 梅子满 吴华清 文/摄

  前言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仅三年时间干了一番大事业,不仅造福一方,还提出一系列县政治理措施和思想,在这里进行了革新变法的“实验”。

  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2014年5月、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重要场合提到王安石治鄞,并强调指出:做一名“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今有焦裕禄做榜样,古有王安石等人值得研究借鉴。

  报网端特别策划“‘文化自信’宁波力量”继“重走阳明路”之后,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实地探访王安石在宁波和江西抚州老家的足迹,追寻王安石治政之道的当代价值。

  鄞江洪水湾前思安石

  遍访民间疾苦方能“治绩大举”

  鄞江镇的鄞江大桥附近,发源于丹山赤水的章溪河河面在此处变得更加开阔,河水也在此一分为二,一小部分成为南塘河的源头,逶迤数十公里后进入宁波市区;一部分继续向前,奔流入海。

  此地就是王安石在《鄞县经游记》中提到的洪水湾。王安石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记下了其上任不久后的一次调查研究行程。

  北宋庆历七年,年仅27岁的王安石由淮南节度判官调任鄞县知县。虽然仅有3年多时间,但王安石干得风生水起,“治绩大举,民称其德”。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北宋庆历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才上任没几天的王安石即冒风寒、履冰霜,对当时鄞县东西14个乡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他形成县政治理的决策。他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两大问题———水利和粮食入手,立足为老百姓做实事,县政为之一新,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区)市。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鄞县知县王安石当可称得上北宋时期优秀“县委书记”。

  王安石治理鄞县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领导干部要“决策贴地气,政策接民意”,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安石公园里探安石

  钱湖碧波见证“为民兴利”情怀

  东钱湖西岸安石路边上的王安石公园里,率众治水的“王安石”日夜深情地凝望着“若大镜悬空的东钱湖。”

  若没有当年王安石对钱湖的治理,钱湖可能不会有今日这般碧波荡漾。

  1048年,王安石动员十余万当地人开始整修东钱湖。通过“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堰、决陂塘”,整修钱堰、梅湖堰、粟木堰、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七个湖堰,“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使“七乡三邑(鄞州、镇海、奉化)受沾濡”,让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喜变良田,“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市文保所专家许孟光介绍,在王安石到鄞县之前,东钱湖已有数十年未整修,他的前任们并非不懂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但是只有王安石这么做了,“他总是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全身心想着造福当地百姓!”

  不惟兴修水利、整治东钱湖,细观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三年间推出的其他措施,我们都能感受到王安石“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日夜惟以为民兴利除害为事”的为官之德和苍生情怀。

  “其爱民恻隐之心,筹画利害之明,虽复老成谋国者弗如。”清人蔡上翔如是称赞王安石在鄞县的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邦炜也认为,“一切围绕改善民生,使鄞县老百姓充满获得感,这是王安石鄞县施政的最大长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担任县委书记,他对王安石的这份“爱民恻隐之心”感同身受。2015年1月,习近平在论及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的作为和业绩时,就提出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县委书记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心系群众、为民造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继承和发扬王安石“日夜惟思为民兴利除害”的为政之德,显然是今天所有党员干部必须做的重要功课。

  王氏宗祠前忆安石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荆公故里,秀美乡村。”在江西抚州东乡县黎圩镇,这八个字印上画册、刻上围墙,也写在了当地人心底。

  “每天都会有人驱车来黎圩探访荆公故里。”该镇上池村主任王群辉说,王荆公报国为民的志向及实践,尤其是其个人品格的冰清玉洁,影响深远。

  淡泊名利,多次辞官、两次辞相,王荆公之“官德”为世人景仰。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

  “尽管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多有不同,但其为官和品行,经得起千年洗练。”王安石研究专家、王安石纪念馆馆长纪丽波感叹,在“高薪养廉”的北宋,高级官僚俸禄优厚,荆公尚能淡泊名利,尤其值得推崇。

  习近平总书记对王安石非常赞赏,多次引用王安石的诗文和事例。“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不要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总书记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王安石财利不入于心、私情不入于怀,平生行止无一污点的高洁品格,对我们当下的党员干部,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人格感召力量。

  如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已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王安石终生廉洁简朴一尘不染,何尝不是已树立千年的历史标杆?

  忠应庙里说“拗相公”

  啃硬骨头的底气来自廉洁自律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忠应庙,就位于东钱湖下水村。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带着崇敬之情踏进这座已被改成王安石纪念馆的庙宇,回望王安石的在鄞史迹。

  三年“治绩大举”,展现了王安石卓越的地方治理能力。细观王安石在鄞县的作为,我们会发现:王安石这种卓越的地方治理能力,不仅来自于“一民之生重天下”的初心,也来自于敢啃“硬骨头”、不怕得罪人的硬气。

  当时的东钱湖不仅亟须整修,更是一个各种利益交织之地。其中陕西转运使孙沔,原在明州任工部员外郎,家人留在明州有别业,他强取地利,在湖边埋桩钉笆,围筑堤岸成膏腴之田。28岁的王安石,铁了心要将这个“钉子户”拔掉。这场斗争,最终以王安石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孙沔侵占的湖田彻底还给了东钱湖。

  啃“硬骨头”,需要硬气,更需要底气!从某种程度上说,底气,是硬气的保证和支撑!王安石之所以能挺起胸膛,就是以强大的底气为保证的!这底气,是公心,更是廉洁。朱熹给王安石取过一个外号,叫“拗相公”。王安石在个人自律方面确确实实是个“拗相公”。即使对王安石攻击最凶的人,也不敢说他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他被贬后,还不时有人去探望他、慰问他;就是王安石的对手司马光,以及先支持、后反对他的苏东坡,也对他的为人极为尊重。

  王安石的底气,无疑是历史馈赠我们今人的一面好镜子。当我们对着这面镜子反观自照时,我们不难发现:领导干部能做事、做成事,不仅需要有以推动发展为己任的担当、虎口夺食抢抓机遇的勇气和谋略,更要有“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廉洁自律底气!“自己不检点,不清爽,不干净,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的,怎么去要求人家啊?没法说,说了也没用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大白话,说的就是这个理。

  看看王安石的硬气和底气,再想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告诫,就能知道: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实乃狮子型干部必须念念在心的为官准则!

  纪念馆里悟“变法”

  改革是苍生至上的

  大无畏者的事业

  江西抚州市赣东大道车来车往,占地面积20亩的王安石纪念馆就位于这条大道南段的西侧。

  走进纪念馆大门,立于庭院中的青年王安石雕像静静伫立。踏步前行的姿势,仿佛在显示着这位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北宋宰相锐意改革的决然勇气!

  纵观王安石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与改革二字密不可分。他因改革而闻名当时朝野,最终走进权力中心;也因改革而在身前身后饱受争议,至今未消———

  庆历七年(1047年),年仅27岁的王安石成为鄞县知县,是鄞县建县以来最年轻的县官。在鄞县任职三年,王安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使鄞县这个当时的东南大邑面貌得以彻底改变,而且其办学校、整修东钱湖等措施影响深远,今人依然受益于此。

  熙宁三年(1070年),浸淫地方治理多年的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王安石大胆推出了青苗法、募役法等一系列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的改革措施,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比措施更石破天惊的,是王安石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的“三不足”论断,遭到了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众多保守派攻击,但王安石这种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改革勇气,使其卓然独立于北宋士大夫群体,就连后来站在变革对立面的人也心悦诚服。

  虽然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以苍生社稷为重,不计个人安危,敢于打破各种成规,不避流言中伤,以大无畏精神推进改革的气魄和勇气,刻在了历史的深处,成为今人增强文化自信,在回望历史中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之一!

  “为官避事生平耻!”在王安石身上,我们也不难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员干部的这句告诫,“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某种程度上说,今天推进改革的难度,并不亚于王安石所处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像王安石一样,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拿出“更多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和“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在“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直面艰难困苦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