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美丽宁波 筑梦乡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点成线 整体提升

鄞州描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群山环绕、环境优美的三塘村。
  小白村恬静农家。
  勤勇村文化礼堂。
  塘溪镇开蒙礼。
  咸祥镇八月半渔棉会。
  勤勇村。

  本报记者 王 博

  通讯员  施 洋

  图片由鄞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朝闻溪水潺潺,沉醉农家风情,踏足生态古道,领略古韵遗风……这是鄞州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缩影。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的部署要求,鄞州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为突破口,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鄞东山区、鄞南平原、鄞东滨海,以文明村镇为点,主干道路为线,数条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文明示范线正在成型,全面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

  秀山丽水 处处彰显文明风尚

  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是东吴镇东南部、太白山麓的边缘山村,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全村户籍人口1287人。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勤勇村从2014年开始新农村建设工作,村庄规划突出“一心”“一带”“四片”。

  “一心”为村公共服务中心,由村委会、文化礼堂、村民活动中心、凤凰文化广场组成;“一带”为文化观光带,充分体现勤勇旧村风貌及时代变迁;“四片”为工业组片、门楼外居住片、石头民屋片、新村居住片。

  经过多年努力,民风淳朴的勤勇村不但成功创建为市级农家精品线,入选全国宜居示范村,还积极打造红色党建示范轴,成为全国基层党建考察点之一。

  随着文明示范线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持续推进,乡村不仅处处有文明,更步步是风景。

  在鄞州区东吴镇有一个叫三塘的村庄,毗邻鄞东太白山麓,群山环绕,环境优美,是太白湖水库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三塘村不大,只有597户1320人。为实现环境优化、美化、亮化的目标,早在2000年,三塘村就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还在鄞州区众多的农村率先开展了垃圾分户装桶,专人收集,统一清运,花大力气改变村容村貌。这几年,三塘村更是不惜损失每年十万余元的经济收益,先后关闭了奋斗尖、大坑山两块250亩的茶山,恢复自然植被,停止了一大批破坏环境的人工林、经济林的开发项目。

  无独有偶,位于东吴镇太白山下的小白村,也积极投入到村容村貌整治当中,挖掘村落文化,恢复古道风格,建设了一批民俗情调休憩区和文化休闲广场。如今,走进小白村迎宾主入口,白墙灰瓦、马头墙,配以绿色植物,塑石、石窗点缀;池塘里鱼儿戏水,浮岛上栽有植物,塘四周铺设了石板步道,尽显田园风光……这里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那几张“半水半街、特色步道”“一宅一院一菜地”的名片,更是让小白村获得了省级森林村庄、市级文明村和全面小康村的美誉。

  长效保洁 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鄞州区的现状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管理难度大。目前,共有行政村212个,区域范围大、城乡接合部多、外来人口多。虽然通过“城乡清爽行动”和农村环境卫生百日整治行动的开展,鄞州区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上,仍然存在短板。

  基于此,鄞州区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美乡村”建设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城乡清爽行动”,并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找短板、强优势,六创联动”工程,不断创新和扎实工作举措,加大农村环卫工作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农村环卫长效化管理机制,全区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提升。

  日前,笔者在鄞州区瞻岐镇生活垃圾中转站看到这样一幕。地面上没有垃圾和污水横流,将生活垃圾打包压缩,原来需装5车的垃圾,现在只需1车就能运完……新“上岗”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根据目前实际使用情况测算,垃圾减量60%,转运效率提高一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十分明显。

  除了完善环卫配套设施,鄞州区还积极调整农村环卫扶持政策,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完善保洁、清运和监管模式,努力实现社会化保洁全覆盖。

  在保洁模式方面,镇级采取全域化保洁模式,将相关环卫保洁项目“打包捆绑”,一体化外包;城郊村和人口密集村推行市场化保洁,山区、半山区和以本地人口为主的村实行自主保洁,力争到2016年年底各镇乡实现社会化保洁全覆盖。

  在清运模式方面,继续推行定点放桶、以桶换桶(或定时收集)、专车收运、压缩中转的垃圾直运模式,2016年年底前,全面清理敞开式垃圾房,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桶装化、密闭化。采取场地建设和综合回收利用同步推进的方式,逐步解决建筑垃圾(装潢垃圾)出路问题。

  在监管体系方面,区级层面实行副区级以上领导“包片联镇”和主要道路“路长制”,其中“路长制”参照五水共治“河长制”做法;镇级层面实行领导干部“联村包干”和环卫巡查制度,镇乡环卫站(所)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化保洁区域的日常监管上,落实专人巡查管理;村级层面设立环卫监督小组,实行保洁网格责任人上墙。

  改变陋习 村民乐享文明成果

  在鄞州区姜山镇上游村,村民们对近年来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纷纷点赞。原来做饭用灌装煤气,现在改天然气了;原来村里垃圾乱扔,现在配备专职清洁工定点打扫了;原来村落绿化乱七八糟,现在每块草坪的布局都独具匠心。

  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物质领域悄然渗透到了精神层面。

  新农村建设后,文化活动多了,跳广场舞、民乐表演、打太极拳、学书法绘画、学剪纸刺绣……四处洋溢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给村民带来的崭新气象。

  下应街道是鄞州区“村改居”的典型代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生动的案例。六旬老人史秀珠,两年前还是个文盲,不识字让她受了不少苦。2014年年底,鄞州区下应街道景湖小区的“‘惠’眼读书班”让她萌生晚年“脱盲”的念头。如今的史秀珠,不但会写名字了,还懂得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

  横溪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发挥志愿者的作用,镇政府牵头成立了“生态使者”“康乃馨使者”“蜗牛骑车队”“古道维修员”“人生最后一程送行者”等十余支志愿服务队,涉及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参与人数超过千人,每年开展活动近200次。

  为更好地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园,鄞州区还围绕“文化地标 精神家园”的总定位,计划到2016年年底,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5家。此外,鄞州区还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义乡鄞州———家风建设年”宣传实践活动,对接转化传统家风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截至今年10月,全区共开设家风家训讲座140余场,大批村民群众接受了家风教育。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