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海曙记者站郑轶文 通讯员舒沁 记者陈朝霞)“‘高桥会’行会花样繁多,小时候看到踏高跷的人最好奇,高高的,休息时屁股能坐在屋檐上。”今年9月底,高桥镇决定于明年春天重新举办已停办70年的“高桥会”。消息一出,立即点燃了全镇居民的热情。昨天,海曙区高桥镇“高桥会”筹备委员会收到一封来自芦港村82岁张先生的信,信中老人回忆起70年前的“高桥会”,字里行间充满了惊艳和自豪。 为重振民俗文化,重现当年“高桥会”盛况,高桥镇各单位精心准备起了行会方队,新联等村拿出珍藏已久的纱船等会具物品,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老干部、老教师、文化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更是自发加入筹备委员会,主动下村为群众指导节目编排演练。 “高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老干部虞善来告诉笔者,“高桥会”原是老百姓为纪念宋朝抗金大捷而自发组织的活动,时间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开始,共持续3天。行会内容有大令、抬阁、旗牌、旗锣、船鼓、九莲灯、踏高跷、甩彩瓶、大小龙灯、马灯、狮子、白象、野人会、三百六十行、长喇叭、炮等。据史料记载,“高桥会”队伍长数里,队伍从高桥出发,先至望春桥石将军庙,行至城区望京桥折回,至凤岙过横街头返回。行会时整个西乡群众争相看会,直到清朝和民国时期,依然名扬浙东。 1947年,最后一次“高桥会”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举行。今年95岁的汪杏花老奶奶是亲历者,当时年轻的她虽然对行会一知半解,但“很好看,很热闹”的印象一直留存脑海。70年来,老人反复对后辈讲述当年的盛况。老人的儿子王陆宝如今正运营着王升大博物馆,王陆宝主动要求做一只抬阁参加明年的“高桥会”,展示宁波汤团的传统手工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