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11月20日,在保险代理人王苏芬的带动下,19名客户和她一起,在人体器官、角膜、干细胞捐献登记表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许下了“让爱传递,让生命延续”的志愿(据11月21日“甬派”报道)。 器官移植,可以挽救器官衰竭者的生命,或是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但在我国,器官移植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大约为15万例,而供应只有1万例。就连最简单的眼角膜移植,患者也有十几年等不到的。另一方面,我国每年突发性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这些宝贵的器官资源尽数化为灰烬。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便成了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 摆脱对死囚器官的依赖,大家普遍担心:如果公民自愿捐献量上不去,会不会导致器官移植供体严重短缺?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但王苏芬们的行动说明,所谓“不破不立”,只有行动起来,鼓励和引领更多人自愿捐献,才是长久之策、治本之道。中国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认为承诺身后摘掉器官“不太吉利”,有人甚至担心“身体不健全了,下辈子怎么办”。人生在世,固有一死。转变思想观念,首先需要破除“迷信”,而有人带头,无疑是很好的示范和引导。再说了,自愿捐献器官的人多了,能打击“黑市交易”“器官买卖”等非法行为,也能推动器官移植法制体系尽快完善,让更多人“放心捐献”。 犹记得2011年12月13日晚,“新宁波人”孙永海过世后,捐出一肝两肾双角膜,使5人受益。此后,我市器官捐献者逐年增多,到今年6月24日,宁波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人体器官捐献达到100例的城市,捐献总量为全省第一,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900多人。 献出自己的器官,彰显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敬畏,已经或者愿意把最后的“生命礼物”留给世界,像孙永海一样,王苏芬们也是在开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