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何香玲 (余建文 摄) |
本报记者 余建文 裁缝,也叫“缝衣匠”“成衣匠”。据说,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有了裁缝这个行当,历史尤为悠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所穿的衣服,还大都由裁缝或者家中的巧手长辈量身裁制。 随着时代变迁,工业化批量生产成为服装业主导,买衣服替代了做衣服,裁缝行当日渐式微。然而,在一些传统气息浓郁的镇街,依然还有坚守“阵地”的裁缝,何香玲就是其实一位。 在镇海招宝山街道港城花园小区附近的一条幽静小街上,何香玲的“艺真服饰”店已开了10多年。店铺不大,三面墙上挂满了各式衣服,一张裁剪台,两台缝纫机把小店几乎撑满了。何香玲和一位熟客聊着家常,手里可没闲着,麻利地给一条裤子修边。 何香玲是台州人,结婚后跟着丈夫来到了镇海。年轻时,何香玲就在老家跟着裁缝师傅学手艺,后来又到红帮裁缝学校,学习掌握设计、裁剪、缝纫等一整套流程和工艺。女儿出生以后,何香玲提出开裁缝店。丈夫起初并不看好,觉得妻子不会说本地话,性格腼腆,不是做生意的料,“我觉得,只要诚心诚意把衣服做好,顾客就会认可”,何香玲说。 裁缝铺做的大都是订制服装,客人拿来衣料,何香玲按照要求的款式,量身定制,有时候,也会帮顾客改改衣服。因为何香玲做事认真,手艺又好,人也和气,店铺生意一直不错,并聚集了一批老客户。眼下,她还请了位刘阿姨一起帮忙。何香玲说,店里的顾客大多是三四十岁,对衣服的质量、款式要求不低,她需要经常从时装杂志中了解潮流信息,在布料、款式、做工等方面下功夫。此外,还要常去宁波等地的布料市场淘货、领市面,给顾客当好参谋。 采访中,一位老顾客说,尽管现在大家喜欢到商场买衣服,但她还是习惯到何香玲这里做衣服穿,穿着合体舒适,价格也公道,“像这款大衣,剪裁、做工跟大品牌没啥区别,就少了个商标嘛”。 何香玲说,好的裁缝做衣服用手用心用脑,手艺的进步永无止境。同时,裁缝也是一个寂寞的行当,一针一线需要静下心来做,急不得。今年已40多岁的何香玲也想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曾先后带过两个徒弟,但徒弟只肯学缝纫,不愿学裁剪。因为裁剪、设计不容易学,而会缝纫,年轻人到服装厂做工就没问题。她感慨道,当年和她一起学裁缝的同学,很多改行做其他生意了,“不少裁缝就在路边摆个临时摊,给人简单缝补下衣物,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然而,在不少镇海市民的眼中,这家裁缝铺就像一个老朋友,体贴又放心。前不久,通过网上投票,何香玲获评镇海区十大草根工匠,这让她既意外又惊喜。何香玲说,因为多年的劳作,她的颈椎不太好,眼力也不如以前了,裁缝铺赚钱本来就不多,“原想着再做两三年就把店关了,但我割舍不断这门手艺,还有这么多老客户,这家小店还会坚持开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