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残疾人登台表演。(孙舒瑶 摄) |
 |
海曙区社会助残氛围浓。 (李德宏 摄)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通讯员 王思远 在海曙区南门街道南塘社区独居的郑老太肢体残障,整日闭门在家,助残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刻为她办理了爬楼机租借手续,并安排志愿者协助她出行,老人开始愿意出门了;助残社会组织推出“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和“复原整合取向的社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项目,分别填补了适龄残障青年婚恋交友、社区精神康复领域的服务空白…… 今年开始,海曙区探索社会助残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像上述这样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实现爱心供需精准对接的案例,今年已解决2806件,同比增长37%。海曙社会助残“供给侧”改革以实际行动搭建了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让残疾人拥有更多获得感。 盘活社会资源 服务更专业 “供给侧改革”的一头是各类服务资源。海曙区通过项目培育、机构合作、公益引领、社会宣传、社会组织孵化、志愿者招募等多种形式,已形成“树状”公益资源集聚,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热心市民、杰出残障人士等成为这棵“大树”上的枝叶经脉。 在宁波市“公益地图”中,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海曙区首批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馨之园”开放了10大类17个项目、10个分支机构,供全区党员参与“一人一岗”助残公益实践,盘活了“红色”助残资源。今年8月,“馨之园”入驻宁波市公益街后,更与公益伙伴们整合资源与智库,形成优势互补。 目前海曙以区残联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有16家,涉及残疾人就业培训、自闭症康复、艺术辅导、文化生活等各个门类。全区76个社区已实现助残服务组织全覆盖。“馨之园”则与包括草根组织、专业机构、志愿团队、企事业单位在内的近百家社会资源达成合作,注册助残志愿者人数达376人。 为了打破助残社会组织弱、小、散的格局,海曙整合全区乃至宁波的社会助残组织力量,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助残组织孵化基地。同时推出政府购买项目,大力倡导公益“众筹”理念。此外,还建立大学生助残实践基地,目前已有5家高校入驻。 有了来自全社会的助残资源,助残服务更加专业了。今年,海曙区成立残疾人工作者俱乐部,引入社会助残项目专家督导服务,对助残组织和社工进行专业实务培训,目前已累计开展个性化指导、集中督导服务40余次。 精准供需对接 服务接地气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头是精准助残。海曙区结合街道、社区、居民小区三级民情观测工作网络和“海曙区社会助残服务网”大数据,全方位排摸助残需求,梳理出涉及技能爱好、职业发展、社会交往、回馈社会、心理、业余生活等六大类服务诉求。 针对残疾人较为集中与迫切的需求,海曙区2015年就启动了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项目培育行动,向社会公开征集受益面广、受益对象直接、社会效益明显的社会助残项目,以“政府购买+社会筹资”的模式予以重点培育扶持,从个性化康复与指导、就业培训、社会融入、文体娱乐等九大服务领域精准对接残障人群需求,并通过流程规范和跟踪督导,确保项目服务的针对性和连贯性。 海曙区至今推出了39个助残创新项目,直接受益4500余人次。推出了62个助残帮困类公益创投项目,牵线50余家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开展特色助残服务,并培育出“添翼残疾人服务中心”、“天封塔书画院”等注重解决残疾人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草根”助残组织,助残服务更接地气。 针对残疾人零散的差异化需求,则形成助残“微心愿”线上线下发布认领的动态模式,予以“一对一”解决。 实现自我价值 残健更融合 海曙社会助残“供给侧”改革搭建起残疾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舞台,也更好地促使残疾人“反哺”社会,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提升。 今年5月15日“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参与文艺汇演,其中听力残障的王法贵夫妇以出神入化的魔术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也让市民感受到残障人士多才自信的一面。 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到来前夕,10余名盲人艺术爱好者登台亮相,带来二胡独奏、诗歌朗诵、越剧演唱等精彩节目,现场还有六位盲人按摩师免费为市民推拿按摩,专业的手法获得市民的一致好评。 除了残健融合,海曙区还注重榜样引领效应,吸引一批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残疾人参与社会助残。全国民间文学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盲人作家陈效平,近日创作了以社会助残为背景、残疾人自强自立为题材的微电影剧本《有你,让世界更乐动》,剧本入选海曙区“红色拍客联盟”公益微电影拍摄计划,目前影片在后期制作中。 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海曙区优秀残障人士代表李春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学会单脚骑车上班到考取残疾人驾照,再到后来下海经商,现在拥有自己的企业,被评为“中国十大网商”之一。他不忘反哺回馈社会,与望春街道广泽社区亲沁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结对,为社区残疾人日托机构免费提供器材,并出资聘请老师教残疾学员编织工艺品。同时,他还成为海曙区残联聘请的首批残疾人创业导师之一,11月11日,他为宁波工程学院建交学院的学子带去一场“我的电商创业经历”励志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