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农村饮水安全惠及万千百姓

——我市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纪实

  大岚镇水厂先进的膜处理设备
  余姚中村村供水站
  余姚四明山镇北溪供水站内部
  整洁的四明山水站
  水改后的喜悦
  余姚四明山镇梨洲供水站内部
  皎口水库

  本版撰文 厉晓杭 胡章 图片提供 宁波市水利局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保障农户基本生存和农民身体健康的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我市着力推进的民生实事之一,努力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为群众创造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全市水利系统在市水利局的统筹协调下,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汩汩清泉流进百姓家门。截至今年11月底,年度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已达99%。明年,农民饮用水工程将全面转入管理阶段,面对全市量多面广的900余座村级水站,我市水利部门将上下齐心,做好村级水站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惠民服务,不断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为群众创造最方便、最适宜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民生实事

  让百姓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农村饮用水先后经历了以改善农村饮用水形式和改进饮水水质为目标的“农村改水”初级阶段,但与城市广大居民享用的高普及率、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相比,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在当时仍是影响我市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制约因素。

  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供水事业非常重视,2005年,我市全面启动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辐射、镇(乡)水厂集中供水、山区及海岛地区分散式供水等方式,至2008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居民“无水喝”的难题。

  从2009年开始,为提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水量、水质安全保证率,达到安全饮水要求,我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重点转为以净化消毒设施配套、入户管网改造和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升级改造工程建设,计划进一步扩大城市或乡镇水厂大网延伸覆盖率,并建立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喝好水”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我市探索总结出了三种科学合理的农村供水模式,一是在城区副中心城区,凡是城市供水管网能覆盖的地区,要通过管网延伸来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是在规模较大的丘陵海岛地区,采用镇乡级水厂供水的区域性供水方式,建设以一个镇或多个镇分片集中的供水工程体系;三是在偏远山区及小岛,通过建设村级水站,并配套相应的净水和消毒设施予以解决。

  创新长效管理

  使得工程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农村饮水工程的修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饮用了卫生水,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减少了疾病,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运行管理,核心是管理体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让广大村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2008年12月,我市出台了《宁波市城市管网外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这是对我市农村供水工作法制化管理的突破性一步。

  《办法》对涉及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做了规定,为全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向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此外,在日常管理中,我市制定了《宁波市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效运行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各地水站运行管理进行考核,要求各地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农民饮用水达标示范水站:要建有一座整洁有序的管理房,要配套完善一套净化消毒设施,要制订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管理制度,要配套至少一名熟练的管理员,要建立一套水费收取制度并落实到位。通过达标示范水站的示范引领作用,从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工程供水水质和水量,为农村居民办好实事。

  农村供水水站点多面广,在管理形式上,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种对于相对集中的几个乡镇水站,可采用专业外包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另一种对于较为分散的水站,可采用专人管理的形式,管理人员结合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的村级水利员兼职配置,安排相应的管理经费。对于定期的设施保养和偶发设备维修,可在乡镇或县级成立相应的技术服务合作站,配备较为专业的人员及一些必需的设施设备,为水站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

  全面提升改造

  实现农村饮用水水质、水量双安全

  2014年年底,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要求市水利部门通过两年时间,彻底解决我市农村剩余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此,全市水利部门通过调研摸排,研究制定了《宁波市2015年-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目标,我市有条件的地区通过采取城市自来水管网延伸和镇村联网工程逐步达到“同网同质”;没有条件的地区,保留了农村村级水站,通过配齐净化消毒设备,改造村内管网不断达到水质安全,通过建设备用水源不断提高用水保证率。剩余的极少量偏远山区,由于水源条件限制,无法建造备用水源,则考虑采取常备送水车、储水桶等形式,确保干旱时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通过上述三项措施,我市最后剩余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将在今年年底达到水质、水量双安全,将我市饮水安全覆盖率提升至99%。目前,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

  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6年10月底,全市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跨越12个年头,累计投入19亿元,解决了296万人(次)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共计铺设镇村联网管道1256公里,新建村级水站461座、改扩建1514座(次),配套净化、消毒设施2345台(套),新建或更新改造了2万余公里村内供水管网和900余处小型水源工程。

  2013年,我市因高温日数最多、高温热浪最强、降雨量最少而成为近60年来之最,遭遇重度干旱。抗旱过程中,农村村级水站发挥了巨大作用,与2003年相比,虽然旱情更加严重,但出现饮水困难人口由51.2万减少至14.9万,充分体现出农民饮用水工程多年来的建设效益。2014年,该项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4年-2013年十大市级平安示范民生实事工程”,这是对全社会多年来扎实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最大认可。

  水质安全是饮水安全的核心要素。市水利局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及时掌握供水水质情况,针对出现问题的水质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同时要接受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水质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抽检。

  按照水利部要求,各地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建设的形式,推进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此外针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我市各地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减少人为污染,提高原水水质。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全市水利部门将一如既往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这项民生工程,让所有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为百姓饮水筑起安全屏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