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枫 根据李敖先生著名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改编的同名话剧正在全国巡演。日前导演田沁鑫带着创作团队在宁波大剧院为我们奉上了一段晚清变法的历史传奇,一台充满家国情怀的精彩话剧。《北京法源寺》对李敖原作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从而形成历史剧、传奇剧和政论剧叠加的特殊形式,将沉疴百年、风云变幻的晚清政坛呈现在方寸舞台之上。 笔者多年前看过田沁鑫执导的萧红名作《生死场》。印象中,这位女导演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同样擅长于将经典小说改编成话剧的老导演林兆华。如果说后者的功力更多地体现在营造话剧氛围和诗化境界上,那么田沁鑫则善于调动一切舞台元素,以浓墨重彩的风格对历史题材作品进行独创性的诠释。此次的《北京法源寺》就具有鲜明的“田氏风格”。在舞台设置上,该剧采用的是古典戏曲那种“一桌二椅”的简约方式。在戏剧结构上,打破了线性叙述的规范和现实主义场景的窠臼。如一开场,谭嗣同、杨深秀等四人就“自报家门”:“我们四个砍头的时间一致,1898年9月28日”。接下来的剧情一直在宫廷、民间、庙堂这三重空间内自如切换,达到了一种古今贯通、人鬼游移的效果,反映出时局的多个侧面。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高度借鉴了京剧中略带程式化的表意手法。赋予谭嗣同以武生兼老生的面貌,光绪是小生作派,康有为形象有丑角的特征,兼带些喜剧因子。慈禧太后基本是个老旦。这些纷呈的角色聚拢于百日维新的最后十余天时间中,他们自我陈说,自我辩护,自我抒怀,通过深富思辨性、哲理性且文白相间的台词,传递给观众真实的戊戌年场景。 剧中饰演慈禧太后的奚美娟老师,一直活跃在影视界,以饰演柔弱、善良、隐忍的传统女性形象见长。此次,她在话剧舞台上神形毕肖地还原了晚清第一女强人慈禧的形象,并将这个实权保守派人物复杂的内心诠释得深沉、细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台词就是慈禧说:“你们说我亡了大清朝,那你们也太高看了我;如果说我昏庸无能,却统治了大清朝47年,那你们也太小瞧了你们自己。”看过这个慈禧形象后,你再也无法简单粗暴地给她贴上一个卖国贼的标签。 当然,《北京法源寺》骨子里还是一台“男人戏”。饰演谭嗣同的贾一平话剧功底不薄,演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戊戌君子身上的不屈、桀骜和担当。当“看明月天山外,苍茫云海间。风景不殊,山河尤是,人民小康”的台词从他口中念出,观众的确被谭嗣同那份宽宏深厚的家国情怀打动了,同时也由衷钦佩那纯粹的革命理想主义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光华。赵寰宇饰演的康有为是个饱读诗书,有着远大政治抱负,同时又略显急功近利的民间知识分子。表现这个人物时,演员在形体动作上添加了一些相对夸张的元素。如康有为在给光绪言说变法的时候,言之不足,禁不住舞之蹈之,会突然出现一个跳跃。这种动作看上去有些突兀,也许还有人会觉得和“康圣人”的身份不协,我倒觉得是人物个性的真实外化,完全符合舞台艺术的规律。至于周杰,他在《还珠格格》里“尔康”这个角色的辨识度太强了,势必为他塑造光绪带来极大难度。不过,周杰此次对“儿皇帝”形象的演绎虽还称不上入皮入骨,起码体现出了一个年轻君主的从容、内敛、稚嫩与忧伤。几场客场戏里,光绪尽管没有台词,但观众能从演员的眼神中感受到皇帝和太后间微妙且尖锐的对峙关系。黄小立、李永贵、李文启、马迎春等老戏骨在剧中戏份不多,表演上却颇有神来之笔。 《北京法源寺》气象宏大,史感强烈。其大胆之处在于完全放弃了以连贯的情节逻辑和日常细节作为戏剧依托。主创们努力展现的是维新派策划政变的那段历史。可能导演考虑到不少观众对剧中历史人物大都耳熟能详,所以没有死板地纠结于史实,只把重点转移到“天公不语对枯棋”的历史困局中,一批仁人志士、社会精英所显现出的智慧、襟怀及对祖国山河的那种深切依恋下的责任感。而重温这段痛史,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意义深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