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海春 绘 新华社发 |
|
图为宁海前童民俗博物馆 (李磊明 摄) |
周静书 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生存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显示在传统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传统村落里。只有抢救保护好民间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才能达到科学完美的目标。只有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建筑特质、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的合理利用,活态传承。只有保护利用好民间文化,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等知识界各领域专家的大力倡导下,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4157个,另有各地省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万个,并由国家及各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对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抢救保护。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但是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大量优秀的建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守护传统村落的文化灵魂,延续传统村落的文化血脉。 一、民间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和精神表征 冯骥才先生曾经指出:“古村落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不仅有精美和独特的建筑与大量珍贵的物质遗产,还有那一方水土创造的口头与无形的文化遗存,如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民俗,以及民间传说、歌谣。它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间情感、民族气质及其文化的多样性,有数千项进入市、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是它的物质性的有形文化符号,而真正代表传统村落灵魂的,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积淀中形成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村落建筑中存在传统技艺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这些传统村落的人民大众生产、生活中遗存着大量的民间信仰、民间故事、农谚歌谣、民俗风情、熟语老话甚至地名文化、土特产技艺等。许多民间文化是在自己适应的文化土壤中产生和存在的,如所在村落的山、村落的水,当地人们可能寄托着美好的景愿,赋予它灵气和神奇,因而口耳相传着美丽的民间故事和歌谣,千百年不息传承。这种民间文化拥有它原初的特性和独有的文化意义,扎根于它生存的土壤。它直接表达了传统村落的精神特质,是它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些村名以山、水命名。因此许多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它们所处的地域不一,人群情况各异,饮食起居生活习惯、语言习俗、生产类型不尽相同,而由此产生的民间文化也丰富多彩,这充分体现出我国众多传统村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正因为如此,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当是整体性的保护,这种整体性既包括村落建筑、自然风貌等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各种民间文学、民间风俗和民间技艺等民间文化遗产,两者不可偏废。如果说建筑类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躯壳的话,民间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这种传统村落的空间资源和文化资源不能互相割裂,失去了精神层面的民间文化,切断了文化的血脉,传统村落就徒有躯壳,就没有生命的活力。多姿多彩的传统村落之所以形成和存在,是因为它各自蕴藏着丰厚独特的民间文化,而且很多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见证价值。今天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文化战略意义,就在于让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留住生存空间,有效地传承下去,从根本上保护传承这些古村落的整体性、延续性。 二、当前传统村落民间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上,主要的对策是倚重于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代开始倡导保护非文化遗产,但直至21世纪初才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1961年,我国已开始公布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我国现行有两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1982年11月19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0年后的2011年2月2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而之前2006年5月开始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总体来看,对物质文化的保护大大领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因此,无论从全球角度看,还是从我国实际国情来观察,轻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正在进行的传统村落抢救保护工作的整体性。目前许多传统村正在着手规划保护,但很少有规划对民间文化的抢救;政府对传统村落建筑修复保护有专项资金的拨款,但基本没有对传统村落民间文化抢救和立档调查的专项经费,也没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尽管2014年以来,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一些省市着手开展了这项工作,但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从浙江省情况来看,除松阳县完成了一个村落的立档调查,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大多没有正式启动,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地方对传统村落中即将消逝的民间文化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责任单位和工作经费没有具体落实。 三、抢救保护传统村落民间文化的对策建议 对于目前传统村落保护中民间文化抢救不到位和缺位的短板,必须清醒认识,高度重视,敢于担当,迅即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住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有利机遇,扎扎实实推进抢救传统村落民间文化的工作。 最近,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全面摸清我省传统村落保有现状,完整记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各项机制。”在“重点任务”第一条规定:“实施全面普查建档行动。”“全面摸清全省传统村落家底,加快建立全省传统村落数据库。”文件要求,“对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准确、深入、完整地进行调查和登记。”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积极发动社会团体、学校院所、专家学者、村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调查工作。”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推动浙江省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工作具有很强针对性,将为全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十分有效的指导。 第一,乘势而上,抓紧做好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 以宁波市为例,目前已有22个村列入第1-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87个列入省市级传统村落。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过摸底调查,但多数限于规划意义上调查,或者是宣传推介方面的记录整理出版。如《四明遗韵》等,以追寻历史,概述村况,情景描写形式表达。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时,根据文件规定的要求,填报过相关的数据文字外,至今还没有组织全面系统的立档调查。 今年初,市文联积极响应市政府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战略,主动将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列入重点工作计划,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从2016年5月始,先行开展对列入第1-3批国家级名录的18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组织50多位业务骨干组成的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调查质量和工作效率,按中国民协的基本要求,今年内将完成调查文档和图片记录。同时争取对尚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而又有深厚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进入第二批调查立档,并指导地方政府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第二,周密组织,深入调查,注重对传统村落民间文化全方位调查记录 目前在全国开展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许多地方注重古建筑和自然地貌的拍摄记录,这固然重要,但对民间文化调查多停留在列入非遗名录的层面上,没有更详尽的档案记录。实际上作为传统村落,众多带有个性特征的民间文化,恰恰是它的特质体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每个传统村落中的独特的民间信仰、民间风俗,以至民间传说、歌谣、谚语、谜语、老话和生产技艺、起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礼俗等,组成了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它既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也体现一乡一村的个性。这些民间文化珍藏,只有沉到民间去,深入田野间,深挖细掘,逐一梳理筛查,将民间文化中各种类型、各种表现精心搜集,细心整理,确保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文献资料。特别要遍访中老年原住村民,不厌其烦,反复追寻,不疏不漏,对年岁特别大的村民要抢救性调查记录,对有些传统村落已经迁移他处的年老长辈,要追踪调查。错过了重要知情人、见证人,就错过了历史,甚至有些文化信息从此淹没消逝。 第三,精心编纂,建立更科学完备的传统村落文献档案 目前许多地方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内容,侧重于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图片丰富,方位准确,文字简洁。但缺少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图文记录,反映不出传统村落文化的多样性,这对传统村落的完整性有很大影响。 完整的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庙宇、宗祠、桥梁、古树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生产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种类、口头的民间文艺、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建立科学完备的传统村落档案,使传统村落的文档成为完整的地域建筑史、民情生存史和传统文化史,也为今后传统村落研究、保护和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和法理依据。 第四,政府重视,保障经费,关心支持传统村落民间文化抢救工作 传统村落民间文化抢救工作,民间文艺界和知识界理应率先文化自觉,敢于担当,对历史和民族负责。但这项工作也应在政府负责主导下有序进行。建议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民间文化抢救工作,将它列入传统村落整体工作目标和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切实保证该项工作所需经费,给予人力物力上的充分保障,以促进该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尽早完成各地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将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为省民协传统村落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市民协主席,宁波大学兼职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