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与传承,打造国际港口名城“金名片”

———纪念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30周年

  空中月湖 (严龙 摄)
  象山石浦镇
  运河古渡 (邱文雄 摄)
  余姚冠珮村
  孔庙一景
  庆安会馆 (万伯春 摄)

  本报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岳 平 庄 灵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之光普照四明大地,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的绰绰帆影诉说着人杰地灵。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为过去的拥有,而让现在与未来更具希望。

  自1986年12月8日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通过30年的实践探索,宁波逐步走上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良性发展道路。展望未来,我市将以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主攻方向,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名城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遗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文化底蕴彰显软实力

  行走在宁波的老城区,触摸天封塔那股沧桑,钟情月湖水那抹灵动,向往南塘街那份古朴,醉心天一阁那缕书香,曲径幽深的深街窄巷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荣耀,穿梭其中就像是一次寻宝之旅,回眸处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一转身又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刻下了现代文明的印记。

  这就是宁波,在传承与发展中将历史文化这张国际港口名城的“金名片”正擦拭得越来越亮。

  回顾宁波历史,“开放兼容”是宁波城市繁荣兴旺的基石。唐宋以来宁波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又被辟为五口通商之一,成为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并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商帮”。走进宁波城市,“秀外慧中”是宁波水乡绵延千年的注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宁波孕育出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构建了具有江南水乡浓郁特色的城镇、村庄、街区和建筑,留下了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人文古迹和历史遗存。

  截至目前,市域内有宁波、余姚2座名城;慈城、石浦、前童等3处国家级名镇,5处省级名镇;许家山、龙宫等72处历史文化名村,22处传统村落,746处历史建筑。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了月湖、永寿、秀水等8处历史文化街区,莲桥街等3处历史地段;历史城区以外划定了镇海口海防史迹保护区和甬江北工业遗产保护区2处特殊类型历史地段,梅墟、庄市等7处街区型历史地段。大运河成功申遗,并加入海丝联合申遗,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全市有保国寺、天一阁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656处,其中国保单位31处;公布地下(水下)文物埋藏区9片。宁波还有2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21项。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犹如璀璨群星,在展示和传承宁波传统人文精神、提升城乡建设品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成为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的软实力。

  名城保护谱写新篇章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意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市,激发甬城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自1986年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宁波名城保护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虽然3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宁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来说,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回顾30年来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历程,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入、理念不断更新、经验逐渐积累、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宁波逐步走上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良性发展道路。

  名城公布30年来,名城保护实现由单体保护到点、线、面的整体保护转变。特别是以2011年国家名城保护工作检查为契机,宁波名城保护的理念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和提升。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咨询会和工作会议,重新确立了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树立了“小规模、渐进式”的遗产保护正确理念,引导街区环境可控、逐步地改善及更新。

  而更突出的历史性标志,是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名城保护提出新的要求,市政府为此成立名城保护委员会,并连续2年召开名城委大会,我市名城保护进入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宁波第三次启动编制《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次规划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提出“以历史遗存为载体,以文化和公共活动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以三江水系为纽带,形成城市公共活力带,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新时期名城保护理念和策略。

  名城公布30年来,从文物到历史文化街区,从名城到名镇名村,从保护到文化展示,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多样有益的实践探索。如江北慈城镇,采用新城开发反哺旧城保护的模式,精心保护、修缮、恢复千年古县城的原生态风貌,2009年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象山石浦镇、宁海前童镇、慈溪鸣鹤镇,不约而同采用政府主导,保护性修复模式,适当更新功能、改善基础设施、修缮老建筑。奉化青云、马头,象山黄埠及部分中国传统村落,在中央财政和市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扶助下,不约而同地探索出一套“发动村民,自发开展村庄风貌整治、古建修缮”的管理办法,用较少的资金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全市传统古建抢救行动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调动了许多基层干部对古村保护的积极性。纷纷从“要我保”到“我要保”,从不要牌子到主动申报名村、传统村落,从争相建新屋、起洋楼到自发组织保护老屋、修宗祠。

  名城公布30年来,通过持续的文物考古、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社会各界对宁波名城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加综合全面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大运河申遗成功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宁波确立了“中国大运河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特殊地位,宁波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打造文化“金名片”

  自从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一带一路”布局明显加快,而宁波—舟山港凭借国家东南门户的战略要地和不俗业绩,正在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枢纽。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必将一马当先。

  顺应新形势、践行新理念,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出发。目前,我市已确立了未来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核心,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出发点,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形成富有宁波特色的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成果,打造文化宁波的“金名片”。

  今后,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将从文化遗产保护走向城市文化环境的整体创造与名城的全面复兴。“复兴名城,就是要依靠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使之重获应有的地位,承担城市个性塑造的特殊功能。”

  “从欧洲和香港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来看,全社会关注和全民参与,是成功开展遗产保护地区的普遍经验。宁波有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成功经验,民间资本有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要改变目前以政府、国企唱‘独角戏’的局面,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度障碍,创造条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市规划局局长王丽萍认为。

  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是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使人们能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增长知识、增添智慧、丰富心灵,是实现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今后,我市将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构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通过文化紫线,把散落在城市各处的遗产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的公共文化路径。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规划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