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辉 随着李安最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上映,电影原著《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美国作家本·方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刚一出版就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奖。李安则动用了120帧/4K/3D的超高规格的新技术来表现小说主人公12分钟的内心秀,无形中也给原著覆上了一层魅惑的色彩。 当然,这些外在的光环并不能真正代表一部小说的内在价值。事实上,《漫长的中场休息》的故事梗概并不复杂。19岁的比利·林恩因故踏上了伊拉克战场,在一场与伊拉克士兵持续3分43秒的交火中,比利及其所在的B班成功地解救了战友,这一幕恰巧被随军记者拍下,使包括比利在内的B班声振全美。政府为了表彰这些“美国英雄”,特批准比利等八名士兵回国休假两周。在这场盛大而又喧嚣的“凯旋之旅”中,比利等人受尽吹捧和利用。尤其是假期最后一天,适逢感恩节,比利等八名士兵应邀赴达拉斯牛仔队主场观看橄榄球赛,并以嘉宾身份与“天命真女”碧昂斯组合进行中场休息表演。在舞台光下,比利的思绪不断切换,一边是炮火连天的生死场,一边是喧腾杂乱的名利场。表演结束后,比利等人又重返伊拉克,继续剩下的11个月兵役。 对于酷爱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故事内容可能构不成太大的吸引力。然而,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并不在于它有一个故事,而在于故事背后有一个“人”。正如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本雅明所指出的,故事旨在传递社群间的经验,具有公共性;而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具有某种不可通约的个体生命体验。《漫长的中场休息》与其说讲了一个关于战场与秀台的故事,不如说呈现了一种超现实的荒诞体验。在体育场内,比利等八名B班士兵成了球队和球迷追捧的“英雄”,被各式各样的赞美、恭维、掌声、谢意、敬意乃至某种残忍的狂热团团包围,并被摆弄着拍摄一段又一段的视频,杂糅着一阵又一阵的烟花和略带色情感的伴舞。而比利不可遏制地回想着战场上血肉横飞的片段,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很奇怪,在你一生中最糟糕的时刻获得荣耀。”显然,比利·林恩的困惑里包含了作者本·方登的犀利洞察,即在一个过度商业化和娱乐至死的社会里,英雄和战争也会不可避免地沦为消费的对象,而人性也必然随着庄严感和残酷感的消失而彻底迷失。 不过,《漫长的中场休息》不仅可以被视作一部独特的反战小说,而且可以理解为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逐渐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的个体成长小说。在两夜一天的探亲时间里,比利回到了斯托瓦尔的家里,面对中风的父亲和竭尽所能照顾父亲的妈妈与姐姐,比利突然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亲情:妈妈把一切安顿好,而生病的父亲却随意破坏这一切,让人顿起一股温暖的酸楚味;父亲不停地抽烟,而姐姐则以戏谑来包容父亲的所为,足见家就是无限的理解与永恒的依靠。比利开始成熟了,意识到亲情是无条件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绝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战争打破了比利的日常生活,却也让比利发现了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两年前的比利是躁动不安的,总是想方设法去突破日常生活单调的束缚。而重返家居生活后,在习习凉风和金色阳光里,比利或坐或躺,从容悠缓地体验到了平静与陪伴所带来的丰富意味。 喧嚣而又滑稽的中场秀结束后,比利告别了女伴,与战友们再次奔赴战场。此时的比利看透了自己的英雄身份被商业和娱乐共谋消费的尴尬处境,虽然看不到将来是什么,但他牢牢地抓住了眼前的人和事。比利深深地懂得,战争固然糟糕透顶,但推动战争的政治意图和商业思维更是丑陋。作为一个小兵,比利无法改变现状,但他可以选择自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去努力生活。在这里,“奔赴战场”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犹如逃避一个空洞浮华的现实,去尽情地拥抱在战争中激发出来的战友间的爱、勇气和忠诚。悟得了这一点,比利也就在这个纷纭虚浮的世界里,找到了切切实实的立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