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吉晶 厉晓杭 通讯员 康庄严 世界著名生态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何塞·卢岑贝格曾提出“自然不可改良”的绿色哲学,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关注大自然的生态问题,至今发人深省、影响深远。 在古林镇,天胜农牧探求自然农业之道,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生长激素,利用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种植应季蔬菜、瓜果,饲养畜禽,试图回归“人与自然的核心统一”。 农业生产“四不用”,能否坚持,又能走多远?在一片质疑声中,满怀乡土情结的天胜农牧董事长朱升海选择最传统的方式回归田园,守望故土之绿,实践绿色变革。 6年坚守,天胜农牧迎来转折点,今年公司经营首次由亏转盈,实现盈利约300万元。 上月25日,农业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已探索出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宁波天胜“四不用”农场构建的“种养合理配置+污染综合防控+生态产品增值”的大中城郊生态多功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成为其中之一。 自然耕作 布局生态之链 冬日甬城,万物萧索。 在天胜农牧生产基地,却别有一番景象:小青菜、茼蒿、西兰花、胡萝卜等蔬菜长势良好,放养在果树下的数千只鸡相互追逐,牛慢条斯理地在农田边吃草,农田上空,不时有白鹭掠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演绎得生动,又那么自然。 几年摸索,占地千亩的天胜农牧已初步形成“水循环”和“物资循环”两个利用系统。 以“水循环”为例,农场利用人工开挖的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农场内的引水渠,流入蔬菜区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域,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农场技术人员说:“鱼类本身有净化功能,而鱼塘的水经过滤池净化后,又可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使遭遇一个月不下雨的恶劣天气,通过系统依然能保证农作物供水。” “物资循环”也是如此。牛羊的粪便、秸秆等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发酵,用做蔬菜的肥料;废弃的蔬菜叶则用来喂养猪、牛、羊等。在农场,动物、植物、土地、水与空气,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因为不打农药,果蔬非常容易产生病虫害,尤其是春夏季。朱升海介绍,最开始,农场的技术手段有限,一旦遭遇病虫害便只能全部拔掉,以防病虫害蔓延。经过多年探索,农场已经找到高温闷杀、灯光诱捕、食源诱捕、色板、性诱剂、天敌培育等数十种方法,用综合手段控制病虫害。 这种原生态的耕作模式,最大程度唤醒了大自然的力量。土地重新肥沃,虫鸟回归田园。目前,农场生态化农产品涉及粮食、蔬菜、畜禽、淡水鱼等200余个品种,今年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土地亩收益最高达5万元。 “死也不用” 守望绿色良知 “这胡萝卜清脆、香甜,就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味道呀!”上周末,天胜农牧来了一批上海游客。陈女士在餐厅品尝了农场自产的菜品之后,忍不住感叹。 这小时候的味道,来之不易。 现今,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也造成了大自然的生态失衡。 在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倒逼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正因如此,天胜农牧所探索的生产模式,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列。 农场刚成立时,技术力量薄弱,农作物经常遭受虫害侵袭,朱升海只好忍痛把连片的蔬菜拔掉。即使蔬菜种成功了,产量低不说,卖相也不怎么好。农场举步维艰。 “有人劝我可以偷偷打点农药,减少些损失。”朱升海说,不想昧着良心做事,“四不用”,就是“死”也不能用。当初定名“四不用”农场,就是这个初衷。 慢慢地,天胜农牧在行业内有了名气。农场迎来了国内外专家,一些大学生也把这里当作社会实践基地。共同的理念,把热爱农业的人聚在了一起。他们收获了健康和快乐,更从心底感受到了土地、生命和自然的力量。 自然农业研究专家、吉林延边自然农业研究所所长郑哲曾一度奔波于吉林和宁波之间,为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就在10年前,延边自然农业研究所率先从国外引入自然农业的理念与技术。“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量,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是对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反思,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郑哲曾说。 广西人翟武阳对循环生态农业近乎痴迷。他曾在广西租了土地,探索研究数年。去年,他慕名而来,在天胜农牧划出百亩土地,做起“免耕”实验。“农药化肥对土地的破坏力极大,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免耕就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种植方式,把种子撒下去,什么都不做,收获什么就吃什么。” 天胜所坚持的独特模式,引起了不少关注。2014年,天胜农牧被农业部列入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之一。今年9月,天胜农牧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在吉林举行的中德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受到德国专家的一致肯定。 深度融合 引领绿色变革 摸爬滚打多年,朱升海的心越来越大,他已不满足于农场仅仅产出蔬菜瓜果。在他看来,农场优美的环境,既是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风景,也是极具竞争力的“卖点”。 上个月,海曙区古林镇的一对80后夫妇选择在农场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草坪婚礼。现场的亲友团评价:“参加了这么多婚礼,这么有趣又有味,还能学习新知识的,真是第一次。” 怀揣着田园理想,朱升海不断把“生态化、可持续、多元再生”的绿色哲学理念,付诸实践,并不遗余力向更多人普及和传播。 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天胜农牧也在悄然转型,迈出农旅一体之路。于是,农场有了观光展厅,有了“本味”餐厅,有了伴手礼……每逢周末,农场人气爆棚,亲子游、团队游络绎不绝。 春耕文化节、农耕大课堂、草坪婚礼……农场日益丰富的特色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体验农事,品尝地道农家菜肴。今年以来,农场月均游客接待量逾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今年7月,农场又从周边村流转了千亩土地,规划更大规模的农业观光园。“我们要走自然农业+旅游一体化道路,打造一个农业综合体,不断扩大自然农业的影响力,唤起更多人关注生态、关注环保。”朱升海对此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