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6-12/12/A11/NBRB20161212A11b003.jpg) |
南宋宝庆《四明志》府境图(局部) |
王佳 鲁敏 李维昶 在老外滩一览三江美景,在东钱湖遥想范蠡与西施的浪漫爱情,在阿育王寺里聆听岁月梵音,在乡村体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趣…… 从“景点旅游”到“全城旅游”,近些年,宁波人的出游步子越迈越大;而伴随着“旅游+”,宁波的“美”也在一次次发掘与融合中,完美绽放。 宁波有着禀赋一流的山水,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宁波的地方志记录下了这份“天生丽质”,也描绘下了宁波旅游的发展轨迹。 旅游,是一种情怀,如何让这种情怀更好地“落地”,且看志书里的“宁波故事”。 1“鄞县县立中山民众教育馆及分馆,奉令主持第二三学区儿童旅行团事宜,业经该馆积极筹办、联合举行,现正征求区内童儿报名参加。”这是1936年3月20日《时事公报》上刊载的一则出游消息,消息中还具体提到:名额一百名,游览育王寺,不收取费用;参加团员须服装整洁,准时来馆,严守纪律。 近现代以来,宁波地区出现师生春季旅行、旅行团组建、外籍人士游甬埠、脚踏车环游世界旅行家抵甬等新鲜事物。 当时,宁波的山水风光已吸引了众多来自各地的游客,1947年3月25日《宁波晨报》上便刊登了一则“溪口雪窦寺旅行团踵接”的消息,报道称:“奉化溪口雪窦寺,水山秀丽,风景优美,值此春光明媚之际,慕名前往游览者,甚为众多。上海友声旅行团一行一百四十余人,于前日乘轮到甬,转赴天童育王游历,当日回甬,昨晚至溪游览。” “事实上,‘游’在古代,意义广泛。志书中便蕴藏着丰富的旅游信息。”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介绍说。著名学者黎锦熙称地方志书门类广博,其本身就具备“旅行指导”的作用。 早期志书,地图较多。宝庆《四明志》配府境、罗城、府治、郡圃等。府境图记录自然山水位置、名称、方位,如标出东钱湖、陶公山、隐学山等;罗城图标出月湖景区的竹洲、涵虚馆、隐德堂、广福院等。民国《鄞县通志》专设东钱湖图,标注宗祠、寺庙等。 志书对山水人文景观的描述颇有特色。至正《四明续志》卷第四“山川”对历史上宁波自然风貌作了精彩记述,点出四境名山有金峨、太白、天童、大梅等15座,均“雄杰可称”。乾道《四明图经》认为“四明在浙江最为濒海,宜有瑰奇伟特之观,快登临者之心目”。该志讲四明山“山有四面,各产异木”,山顶水池则有三层石台石楼,又记陆龟蒙说最高峰有四穴,“每天地澄霁,望之如户牖”,即“四明之目”。 赏山乐水之余,亭、楼等建筑是古人游玩观山水的重要场所。宝庆志介绍月湖“十洲”,称其为“神仙所居也”。该志卷三“叙郡下”之“公宇”部分“十洲之一亭”条目,指出建亭目的为“与邦之人及远方好游者共之”。 “挖掘志书中的旅游记载内容,是志书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表示,比如有些地图虽只是示意图,但制作精良,被开发成为文创产品,应该很有市场。志书对人物生平、场所的记载是开展人文旅游的资料来源,一些旅游景观的来龙去脉和突出特点经过梳理,可以增添它的历史韵味和人文光彩。一些古迹的修缮,更离不开来自志书文献的挖掘与参考。 2一周刚过半,家住常青藤小区的陈女士就“躁动”起来:周末如果天气晴朗,和家人去哪儿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呢?旅游在“60后”印象中可能还是一件“奢侈品”,但在“00后”眼中,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据“宁波旅游人”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是以外事接待为主,宁波除了接待一些外国旅游者和华侨、港澳同胞外,国民旅游几乎处在零发展状态。“真正起步是从1984年开始的。” “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宁波便树立了这样一个理念。 1995年,宁波被列入全国58个创优城市之一。在“创优”过程中,除了“常规动作”,宁波在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服务要素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对市容市貌、出租汽车、旅游公厕、沿途景区进行全面整治。1998年,宁波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据志书、年鉴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宁波的旅游项目还是以传统的景区游玩为主,当时,奉化溪口景区、东钱湖景区、镇海海防遗址景区家喻户晓;9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体验、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美食购物、节庆娱乐等旅游形式始现。 到了90年代末,以姚江、甬江为纽带,以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慈城古县城、梁祝文化公园、三江口、镇海口海防遗址等景区(点)为主要节点的风情文化长廊基本形成;以奉化溪口、四明山、宁海温泉为主体的西部山水人文翼实现突破性发展;以象山为核心,以杭州湾、镇海、北仑、宁海、奉化沿海区域为补充的东部滨海休闲度假翼初步形成框架。 志书、年鉴提及2003年7月宁波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旅游资源普查,据此次普查,当时宁波已有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1903个。 宁波的美,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仅1992年至2004年间,来甬的国内外旅游者从244.7万人次增加到2042.2万人次。宁波人出游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仅1996年至1998年,因私出国(境)探亲人数9000余人,组团出国(境)旅游人数近7000人,超过前20年的总和。 3“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被设立为“中国旅游日”。 在过往,不乏利用志书等文献资料为古道线路开发提供参考、为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依据、为景点维护提供佐证的故事。前童古镇的保护开发,“徐霞客开游节”的活动筹划,“宁海平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小曹娥镇“祭海龙舞”的挖掘,都有志书史料的身影。 善于在历史文脉中挖掘游趣,多少会有所收获。竺彩君,一位资深“旅游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江北半浦这个千年古村,发现了半浦小学,一所百年老校。她利用半浦小学的古建筑,以及半浦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造了一个集传统国学教育、手工制作、现代农业体验等为一体的教育基地“半浦园”,开园的半年时间,便接待5万人次游玩体验。 近些年,宁波的旅游业态、宁波人的出游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着鲜明特色。正如风生水起的乡村游,“+健身”模式,炙手可热,今年春节期间,鄞州亭溪岭、松石岭等古道接待游玩者6万人次,宁海国家登山步道日均吸引“驴友”6千余人次;“+体育”模式,方兴未艾,江北、鄞州、宁海等地的山地马拉松各有粉丝。 旅游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出各类“鲜果”,比如生态游、漂流游、登山游、工业游、养生游等等,在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看来,是志书编纂的鲜活资料。“正在编纂的地方志书应该充分反映这些新兴业态,以凸显时代特色内容。” 当下,全域旅游正成为时代热词。如果说,最初的旅游发展,主要是用老天爷留下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么,现在游客更加希望在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公共服务等整体环境的评价。 什么是整体环境?比如,水利建设在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的同时,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宁波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是地方志书编纂中旅游内容可拓展的空间。”地方志研究人员说,而这些,会为当下以及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