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蓝色粮仓”资源日益枯竭,渔民开始减船上岸转产转业———

象山港唱响新“赶海歌”

  翡翠湾的休闲渔船。
  (徐欣 摄)
  减船渔民沈品梦如今在象山港翡翠湾捧起了休闲旅游饭碗。(徐欣 摄)

  伴着悠扬的号角声,带着丰收的期盼出海捕鱼;怀着满载而归的喜悦,在亲人的翘首期盼中归航……象山港沿海渔民祖祖辈辈过着这样的生活。但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这份平静已荡起层层“涟漪”。

  本报记者  徐 欣 奉化记者站 严世君 通讯员 吴盈波

  减船转产不只因为“无鱼”可捕

  驾着一艘60匹马力的木质机帆船,出海不到半小时,就能听到鱼群发出的“咕咕咕”响声。出海一次,捕获的大黄鱼、带鱼、鲳鱼、墨鱼等满舱而归。这一幕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捕鱼时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保存在老一辈渔民的记忆里。

  船老大沈品梦今年57岁了,骑着“小电驴”哼着小曲开心地走进翡翠湾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室,和正在接受采访的沈吉军打起招呼。两位船老大都是奉化莼湖镇西凤村村民,年龄相仿,熟识多年,看起来身体很硬朗。比起沈吉军,沈品梦从前开的船要大很多,足足有125匹的马力。算上他,他家已经三代渔民。

  说起捕鱼故事,沈品梦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男人一般16岁开始出海,可自己十来岁就早已在渔船上帮衬。

  两人告诉笔者,西凤村户籍人口近6000人,常住人口8000人,六成以出海为生,住在海边靠海吃海。海边成长、上船帮工、当上副手、造一条船、做船老大、上岸退休,这是大多数村民的人生轨迹。

  但随着东海渔场和象山港海域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渔民捕鱼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这些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渔民,面对网中越来越少的鱼,一筹莫展。“唯有上半年洄游到象山港产卵的马鲛鱼,是我们这里渔民的最大福音。清明前后,马鲛鱼能卖到1600元至2000元一公斤,是渔民一年中最丰厚的收入。”

  从2015年起,国内捕捞业油价补贴以2014年清算数为基数,逐步降至40%,以进一步减少国内捕捞渔船数和功率数,优化捕捞作业结构,控制捕捞强度。这成了渔民的“心头忧”。

  原来国家每年的油补占渔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如今,油价补贴这块最大的“蛋糕”也减了。两位船老大都说:“这几年捕捞的收入越来越少,已经从每年十几万元降到了五六万元,捕鱼这碗饭难吃了!”

  一组东海鱼类产量的统计数字,印证着船老大的感受。东海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占总捕捞量的比重逐年降低,2011年只占18.5%,野生大黄鱼几乎绝迹。

  渔业资源和可捕捞区域的逐年减少,货船航道和渔船捕捞区重叠导致互相刮擦等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渔业纠纷日益增多。

  面对重重压力,很多渔民走到了转产转业的“十字路口”。是坚守还是上岸,未来该何去何从?

  两位船老大讲述渔村新故事

  自2014年5月全省动员开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计划暨“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以来,奉化667艘涉渔“三无”船舶取缔工作全面完成,收缴销毁各类禁用渔具4.6万余顶,查处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吸砂)案件2起,放流各类海水鱼苗2.28亿尾,有效保护了象山港海洋资源环境。其中,莼湖海域的130余条无证船被取缔。

  今年年初开始,奉化区海洋与渔业局会同沿海松岙、裘村、莼湖三镇,鼓励引导渔民减船转产,得到了广大渔民的积极响应。当地今年完成大中型渔船减船转产62艘,还有小型渔船减船转产53艘,功率达16468.4千瓦,完成了5年减船转产任务的50.5%,进度领跑全省。其中,裘村镇自7月开始陆续开展“减船转产”工作,通过宣传、开现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动员,鼓励渔民转产转业,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压减海洋渔业捕捞强度,确保海洋捕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共有29户渔民主动申请“减船转产”。

  据了解,裘村“减船转产”方式分为两种:在区海洋与渔业局指导下拆解,或由该镇协调配合阳光海湾指挥部进行收购。截至目前,除拆解11艘渔船外,另外18艘也由区阳光海湾指挥部进行了查验。

  近海养殖、渔家乐、海鲜餐饮、投资海边民宿等,已成为眼下“失海”渔民转产转业的热门选择。

  为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助推“三无”船舶取缔,奉化还积极落实涉渔“三无”船舶船主转产转业、人工鱼礁建设、专项执法及护渔队伍建设等专项资金。莼湖镇对“洗脚上岸”的渔民进行系统化培训,引导渔民转产从事远洋捕捞业,并结合莼湖深厚的海洋文化和旖旎的海湾风光,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海洋休闲旅游线路。

  乘游船、游海岛、赏海景、吃海鲜,体验渔家生活,领略海洋文化,与大海零距离接触。如今在翡翠湾,58艘休闲渔船投入运营,由奉化区翡翠湾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投放给“失船”渔民用于海上休闲旅游,并提供了400余个就业岗位。

  游客不仅随渔民一起到象山港海域放网捕鱼,体验捕鱼的无限乐趣,还能品尝象山港透骨新鲜的海鲜。不少减船转产渔民捧起了休闲旅游这只饭碗。虽然进入了冬季,但双休日前去象山港海域进行休闲渔船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非常红火。

  在象山港海域捕鱼20多年的渔民周松建自从从事休闲渔船旅游后,赚钱更加轻松了。一对来自上海的年轻夫妻乘坐休闲渔船旅游后开心地对笔者说:“象山港海域海水清澈见底,真是不虚此行,以后有机会的话还要带朋友来这里旅游。”

  如今,做了40年渔民的沈品梦也已经告别赶大海,专心在翡翠湾赶小海,不用担心没鱼,也不会破坏生态,并主动申请上报减船转产、上岸拆解自家原用于休闲渔家乐的小渔船。“加上国家优惠政策补贴,我一共拿到了12.6万元减船补助、拆船补贴。”沈品梦告诉笔者,现在两夫妻在船上从事休闲渔家乐一年能赚十几万元,每年捞海苔还能挣几万元,60岁以后能享受低保、失海渔民养老保险,可以说生活基本无忧。

  据沈品梦介绍,6月份开始进入渔家乐旺季,国庆期间每天上下午都要接待游客,天天爆满。一般节假日每出一趟海收费1800元,平时每趟收费1600元。据悉,奉化区今年休闲渔船旅游已接待省内外游客12万人次,预计今年接待游客可达13万人次,为沿海减船转产渔民增收增添了后劲。

  据奉化相关部门初步统计,今年上百艘减船转产渔民找到了就业新门路,有的从事休闲渔船旅游,也有在奉化滨海新区和附近企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沈吉军没能抽中承包翡翠湾的休闲渔船,则在象山港内狮子山附近干起了近海养殖。“主要养殖鲈鱼、美国红鱼、黑鲷,空了养养海带,反正总比前两年打不到鱼好些。”沈吉军说。 

  “出海捕鱼一般要半个月左右,几乎日夜作业,劳动强度很大,海上生活又极其枯燥。”沈吉军告诉笔者,不但很多打工者不愿做船员,本地许多渔民也不想再让子女捕鱼,“还是把书念好,找份稳定的工作更好。”

  转型靠渔民和政府共同努力

  但对于转产转业,更多渔民心中仍是“茫然”两字。笔者了解到,渔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人在初中学历以下,只有捕鱼这项单一技能,加上年龄偏大,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创业,不知道转型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渔民老张曾主动退出海洋捕捞,从事过养殖。“但我技术不行,加上台风受灾,全部投入打了水漂!”无奈之下,他又干过一段时间的老本行。老张是很多渔民转型后“水土不服”的一个缩影。有关人士告诉笔者,一些渔民转产转业后,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其他技能,最后又“脱鞋下海”,甚至开着“三无渔船”去捕鱼,“去年‘一打三整治’中就查到不少这类个案。”

  虽然转产转业之路困难重重,但仍要勇敢前行。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从渔民个人层面来说,需积极转变意识,努力、主动寻找就业、创业机会,实现转产转业;从政府层面来说,要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渔民提供各种就业、创业信息,加大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转产转业。“目前,渔民已经有失海渔民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基本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该人士说,相信通过“一打三整治”、减少渔船压缩产能,船老大们卖船转型,激发创业活力,发展渔业全产业链,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向东是大海,不少船老大们洗脚上岸,另辟蹊径唱响了新渔歌号子,不断讲述更多动人的渔村故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