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殷聪 通讯员徐莹琛 宣文)传统的手工作坊多以相对原始的方式进行加工,在留有记忆中美味的同时,也存在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如何在传承与监管中寻求平衡,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难点。记者昨日从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江北正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探索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新模式。在传承传统美味的同时,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厚实的木板隔开了小作坊的食品加工区、更衣室以及仓库等区域,避免了人流与物流的交叉污染;工人戴着口罩、手套将热气腾腾的年糕搬至晾晒区域……经过前期整改,王家坝村的张跃记小作坊即将迎来它的“准生证”———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有了小作坊生产许可证,我们就能合法地出售自己的产品咧。”张跃记小作坊的负责人张介民指着晾晒区域的年糕笑着告诉记者,等拿到许可证,这些年糕将被迅速地加工成年糕干,出售给游客。“慈城年糕享有盛名,用其做成的年糕干也大有市场。”张介民说。 在江北,更多的小作坊正通过提升加工环境,完善设施设备,将小作坊的生产合法化。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科科长贺天民告诉记者,今年,江北区在淘汰取缔不符合规范的加工窝点的同时,对初步符合发证要求且具有较强整改意愿的加工点,开展了帮扶工作。“目前,我们已向整改达标的皖丰面筋加工点颁发了江北区首张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贺天民说,另有两家小作坊已初步符合发证要求。 由堵到疏,看似方式的变革,实则是从“堵漏”转向“治理”的革命。目前,我市已出台《宁波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的食品品种目录(第二批)》,扩展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目录。各区县(市)小作坊生产许可产品由第一批的3个品种扩展到12大类、34个品种。 “目录的拓展为小作坊的提升提供了空间。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在面筋、年糕片等传统美食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小作坊、生产企业进行提升,传承、发扬传统的匠人精神,为传统食品注入新时代的文化内核。”贺天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