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小圈子”这个词,现下出现的频率不低。那么,“小圈子”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人们常说的带有贬义的“小圈子”,是指一小部分人出于私利而结成的超出一般同志感情的特殊的人际关系网。“小圈子”的“原则”就是不讲原则,不讲党性,互相利用。与“小圈子”相近的名词有两个,一叫宗派主义,一叫山头主义。这两个“主义”,《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里都提到过。相比而言,“小圈子”在程度上没有那两个“主义”严重,但发展下去,一定会成为“宗派”与“山头”的。 这样的“小圈子”,在机关、企业、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小圈子”要想达到为成员谋取私利的目的,里面一定有一位或几位职位较高者。这就给一些年轻的、外来的干部带来了难题:面对这样的“小圈子”,进还是不进?尤其是上级领导的“小圈子”,更让他们纠结。 进入“小圈子”,当然有好处。有了点成绩或资历,能得到重视和提携;有想得到的肥缺,会设法让你获得;犯了点错误或过失,会替你说情帮你过关。但进入“小圈子”,也有坏处。成了圈子里的人,说话办事就得服从“小圈子”的规矩,与“小圈子”保持一致,这就可能与党的原则相违背,与自己坚守的价值观相冲突。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里,“小圈子”往往不止一个,进入某个圈子,成了谁谁谁的人,就会在某方面占便宜,同时也总有人会在同一方面受到损失,这就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有机会时就会遭受打压———投票时给你打个叉、背后给你一些差评,这算是轻的。反正你在圈子中获利越丰,此类报复也就会越多。进入“小圈子”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真还说不清。 不进入任何圈子的人,暂时可能会吃点亏———不仅会有被边缘化的感觉,而且在工作推动、职级提升、评优评先时,因为缺少“哥们儿”的呵护,可能遭遇重重障碍,轮到你提拔时,还会被有圈子的人挤兑。不过,这些亏其实只能算是小亏,而且一定是暂时的。因为主持正义的人总是主流。不入圈子还有一大好处,说话做事不用看圈内人的脸色。看上去他们没有圈子,实际上却能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从而获得更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对工作与成长都有好处。 有一个真实故事,对处于“进不进”纠结之中的干部或许有点参考价值。“文革”期间,我的一位朋友给地方“一把手”当秘书。在常委班子中,这位“一把手”有两三个要好的,经常在一起议论,内容之一是对“二把手”那一边人的看法,当然是负面的偏多。而“二把手”那边呢,也有几个要好的,也经常在一起讨论些问题,内容包括对“一把手”这边几位常委的看法和意见,也是负面的居多。他们两人的圈子还影响到了下级,于是在机关里形成了两派。这位秘书堪称“人小鬼大”。为了不被卷进任何一个圈子,他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时坚持着两条原则:一是不叫不去,不问不说。就是不主动向“一把手”汇报另一个圈子的“问题”,问到了,如实汇报。二是领导们议论对方时不插话,不传话。这两条原则,使他获益不少。给“一把手”当了七八年秘书,书记这个圈子的人对他不设防,“二把手”这边的人,也会当着他的面,说“一把手”这边人的“坏话”。同事们也没把他打上“谁的人”的标记。“一把手”得势时,少有人对他阿谀奉承;“一把手”失权了,也没有人对他落井下石,活得比较自在轻松。提拔方面或许有些影响,但并不是所有上升全是好事。 “圈子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人是社会人,没有谁可以脱离人群。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人们因为爱好、兴趣或工作相近而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无害有益。但在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带有政治目的的“小圈子”,则是一种不正之风。一个单位(部门、地方)如果存在“小圈子”,这个单位(部门、地方)的工作、决策,肯定不正常。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大老虎”,均是各种圈子的“掌舵人”,而“秘书帮”“石油帮”“西山会”则已经成了宗派和山头。总之,“小圈子”滋生歪风邪气,污染政治生态,搞乱正常秩序,破坏内部团结,有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对于还在“小圈子”前徘徊的干部,只想劝一句,下定决心,抵制诱惑,堂堂正正地做人、为官,比什么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