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至大如年,

这些习俗和美食,你记得多少?

  澥浦巡游队伍里的大头娃娃(余建文 摄)
  澥浦“老龙”(余建文 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可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号称“亚岁”“小岁”。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

  宁波人历来重视冬至,这一天代表种植、腌制食物和酿酒的开始,是重新再来的起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

  “睏睏冬至夜,起早吃汤果”。今天早晨出门前,您有没有吃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酒酿汤果,来抵御冷空气带来的寒风?

  宁波有关冬至的民谚很多:“过了冬(指冬至),日长一棵葱”“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喝了冬至酒,一天长一手”……意思就是,冬至这天白天最短,过了冬至日,白昼渐长、夜晚渐短,阳气逐渐回升。

  在宁波,老底子的冬至习俗不少。吃过晚饭,家中的长辈就会催着孩子赶紧上床睡觉。民间历来有“冬至前夜梦最灵”的说法,因为老宁波人觉得冬至夜最长,做的梦最美好。

  冬至的热闹劲,多半体现在“吃”上。宁波民间有“吃了汤团大一岁”之说,吃汤团一直是宁波盛行的冬至习俗,冬至吃的汤团又叫“冬至团”。宁波老话“冬节团子年节糕”,意思是冬至节吃汤团,过年吃年糕。冬至吃汤团象征团圆、圆满、和谐、吉祥。

  除了吃汤圆外,老宁波还会在冬至这天吃汤果、大头菜烤年糕、番薯汤和赤豆粥等。冬至日早上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汤果,吃完就大一岁,寓意把之前的霉运全部“翻”过去。酒酿圆子寓意团圆、圆满,大头菜年糕则寓意“年年高”。(何峰) 

  民俗大巡游点燃乡村热情

  镇海澥浦冬至文化节7年不断档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戴旭光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儿要谢年”。冬至节,如今在很多地方已被人淡忘,但在镇海澥浦,它依然激情澎湃。

  “咚咚咚”,阵阵锣鼓敲起来,绚丽的花车打头缓缓而来,引领绵延近一公里长的表演队伍。上周日上午,澥浦镇隆重举行第七届冬至文化节,以民俗文化大巡游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和最喜庆、最纯粹的一面。

  800多名演员组成7个方阵,依次展示澥浦冬至民俗、渔文化、郑氏十七房宗族传统、非遗传承、绿色环保、美丽新澥浦建设等主题。

  在冬日的暖阳里,岚山村、汇源社区以及觉渡村的代表边走边敲打丰收锣鼓,一下点燃了现场的热情。湾塘村的地球滚灯表演队和沿山村水果服装表演队、鲜花服装秀表演队,把蔬果的清香“撒”向观众。身着旗袍的姑娘们撑着油纸伞,用婉约、浪漫诉说十七房悠长的历史。

  文化巡游“盛宴”吸引上万名观众观看,沿街排开近2公里,精彩表演不时赢得阵阵叫好。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民俗特色展示。百名中学生身着绘有澥浦农民画的衣服,形成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余严村的车子灯、十七房村和澥浦村的跑马灯、踩高跷以及庙戴村打年糕表演队,上演一场新农村、新气象的新庙会。100余名小朋友身披蓑衣,脚踩泥艋船,手持泥螺虾蟹道具,生动演绎数百年前渔民在海涂上生产的场景。大街上,百船“逐浪”,配合着一声声鼓点,祈福渔民出海丰收的古老澥浦船鼓,如今已是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铿锵的鼓声中,金龙彩凤齐飞,澥浦村村民的《龙凤起舞》表演,将大巡游推向了最高潮。

  “今年的节目真好看,比过年还热闹”,澥浦村的小戴不停地按着相机快门,记录这欢乐的一刻。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有不少是从骆驼、招宝山甚至更远的地方特意赶来的。江北慈城的王先生说,很多老底子的东西在眼前“复活”了,真过瘾,“冬至以前是个大节。看到这些民俗表演,我们追思祖先,把文化传下去”。

  据了解,镇海澥浦冬至文化节已连续开展了7届,在宁波的农村乡镇可谓独一份。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以往6届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各村(社区)展演各自的特色节目,“今年变为大巡游,规模也为历届之最,向更多市民展示澥浦民俗文化这一‘金名片’”。

  这些年来,随着宁波石化区的拓展,澥浦的外来人口有3万多,超过了本地人口。多年来,石化区管委会和澥浦镇党委政府发掘和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并以此为纽带,促进新老澥浦人的互动与沟通,共建和谐社会。在大巡游表演队伍中,很多是新澥浦人。通过发掘、传承民俗文化,澥浦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打造新时代的乡土文化。

  在这个冬日,文化澥浦悄悄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老龙”重获新生

  在此次冬至民俗文化大巡游中,压轴的舞龙队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特别是一队舞龙的大姐,活力四射。殊不知,精彩表演的背后,还有一则“澥浦老龙”被遗忘后又获得新生的故事。

  澥浦村年逾八旬的金福根老人说,解放初期,“澥浦老龙”很“辉煌”,米白色的龙身长50米,26个壮小伙边吼边舞,声势尤为壮观。以前逢年过节或者举行庙会,肯定少不了“澥浦老龙”,不少小孩还会追着“老龙”跑过好几条街。

  后来,“澥浦老龙”慢慢冷落下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一堆龙骨被当成废弃品放在角落里。

  澥浦村文化员郑梦娟说,2011年9月村里成立了“澥浦老龙”女子舞龙队,想把“老龙”“救活过来”。考虑到女队员平均年龄已40多岁,郑梦娟便把“老龙”分成两条,龙身色彩鲜明,轻巧方便,更有可看性。

  “我们都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华翠娣是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她的公公与伯父都是当年的舞龙队成员,一听说村里要组建舞龙队,华大嫂就主动报了名。她告诉笔者,队员们积极性很高,虽然训练很辛苦,都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舞起来有模有样的呢”。

  2014年,由于演出需要,澥浦村将两条龙改为男子一条龙、女子一条龙,这些年,新生的“澥浦老龙”多次参加镇、区里的各项表演活动,还参加了两届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动舞龙比赛、省第二届舞龙锦标赛,并获得好名次。

  (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戴旭光)

  桑洲:

  山乡里的冬至美食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通讯员   徐铭怿     

  

  冬至日来临前夕,笔者来到宁海与台州交界的桑洲镇。在这个山区乡镇的一些村庄,冬至氛围渐浓。

  早在三四天前,坑口村村民王兆坚一家就开始忙起来了,他家准备的东西叫“糊糅沸”。“糊糅沸”是桑洲人的一种传统食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笔者注意到,王兆坚从集市上采购来的食材还真不少,有米粉、芥菜、笋、猪油、目鱼干、豆腐、大豆板、花生米等。他介绍,将米浸涨磨水粉,芥菜切成细末,花生米炒熟。然后再把各种辅料切细丁,等锅烧烫时放入适量菜油,翻炒辅料,倒满水烧开后,放入芥菜细末,再把水粉慢慢倒入沸水中,一边倒水粉,一边慢慢地用铁勺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待满锅滚开时,便撒上花生米,断火。由于“糊糅沸”的做法不一般,因此慕名前来品尝的人不少。

  和王兆坚一样,平园村的应秀丽也没闲着。碾糯米粉,买红糖、炒米、芝麻……她在为做冬至圆张罗着。她说,三天前,她便将糯米浸在水中,再捞出来沥干,用石磨把糯米磨成细粉,然后将炒熟的苞谷掺上红糖磨细待用。

  冬至当天,她要将揉好的个头大如鸡蛋的糯米汤团下锅煮熟,捞上来放在摊上熟苞谷粉的板上滚,使苞谷粉黏在汤团上,一个个弄好后放在干净的盘子里,给家里人和客人品尝。

  在桑洲,冬至日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传统。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儿子不成器,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赤豆在桑洲称细豆,把细豆、芝麻、黄豆等煮熟辗粉配以红糖制成豆沙粉,再用糯米粉加工成汤圆煮熟,在细豆沙粉上滚,称为细豆沙圆,也叫冬至圆。桑洲俗话说,吃了冬至圆长一岁,几岁就吃几个冬至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