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骏 作新华社发 |
张树法 编者按:当前,中央非常重视对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治理“为官不为”时要做到“三个区分”,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加快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去年11月,市委适时出台《宁波市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试行)》。《办法》明确提出,要探索容错免责机制。目前,海曙、鄞州、象山等区县已率先探索,但全市性的容错免责实施办法尚未出台。去年以来,省内外不少城市制定出台了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在政策制定和细化落实上走在了前面。宁波应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加快探索、尽早落实容错免责机制。 一、各地出台容错免责实施办法的主要方式 目前,上海、四川、重庆、陕西、深圳、杭州、温州、绍兴、台州、衢州等地和宁波部分区县(市)已制定出台相关办法落实容错免责机制。这些办法或由省市一级统一制定,或由省市统筹安排,区县(市)单独制定。 1、由省或市级统一制定。采取这种方式的主要有陕西、重庆、深圳、济南、青岛和省内的杭州、温州、绍兴、台州、衢州等地。如陕西省制定《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深圳市制定《关于支持改革创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杭州市制定《关于建立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采取这种方式的城市所辖区县(市),有些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操作办法。 这种方法优点是利于扩大覆盖范围,不但覆盖到本地区各区县(市),同时也覆盖到各部门,容错免责的执行标准统一,利于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缺点是实施办法针对性较差,不能充分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如温州市制定实施办法两年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都没有收到单位和个人的书面免责申请。 2、区县(市)级单独制定。如上海市、台州市、宁波市,市级层面都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容错免责实施办法,下辖的浦东新区,路桥区、温岭市,以及鄞州区、海曙区、象山县等地已制定出台容错免责实施办法。 这种方法优点是容错范围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象山县自容错免责机制推出1年中已有10名部门、乡镇(街道)的主要负责人被免于问责,台州市路桥区实施半年已有多名乡镇负责人被免于问责。缺点是各区县(市)制定的实施办法统一协调性较差,在具体操作方面缺乏细化的标准。同时,由于在此种情况下市级往往不再制定实施办法,导致容错免责机制不能覆盖到市级部门,往往会造成政策真空,不利于改革的协调推进。 二、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改革落地方式 建议宁波借鉴相关城市做法,可行选择是尽快制定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市级部门、各区县(市)、重点功能区根据市实施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细则,为改革创新戴上“护身符”,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在全市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干事的良好氛围。 1、适用范围广覆盖,并向国企延伸。新制定的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要覆盖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全市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等在编人员,以及借调(挂职)人员、聘用人员。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国有企业适用的容错免责办法,以促进企业干部职工创新发展。 2、突出改革难点和重点领域的免责条款。当前改革是全面改革,涉及领域非常广,在制定容错机制实施办法时既要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近期,容错免责重点要向宁波承担的国家级试点、宁波“十三五”规划重点、市委市政府重点决策部署及补短板领域倾斜。如在经济工作领域,向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倾斜;社会民生领域,向推进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投资项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向积极使用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倾斜;等等。 3、要有合规、清晰、简便的操作流程。加强针对性设计,对免责的情形尽量细化列举,正确区分为公与为私、敢为与乱为、失职与失误、负责与懈怠的不同情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为敢担当、敢负责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加强可操作性设计,明确容错免责处置主体和处置程序,从提出到最终认定,包括申请、核实、暂缓、报备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受理部门、办理依据和处置时间。加强统一性设计,在全市范围内细化统一的执行标准和操作程序,形成全市容错免责一盘棋局面。 4、加快研究制定干部正向激励实施办法。借鉴陕西省做法,在制定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办法的同时,可制定干部正向鼓励激励办法,并加强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让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氛围更浓。如干部容错免责范围内,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大胆创新成效显著的,可破格提拔使用;与市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紧密配合,评优评先及考核奖发放向改革创新力度大、招数多、成效明的部门和干部倾斜;等等。同时,宽容改革失误要有底线思维,把握合理尺度,既要合法合理容错,更要有健全的纠错机制,保证让“豁免权”不会成为“挡箭牌”。 (作者单位: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