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 发生机制研究》 余红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作者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和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余红。本书采用结构化理论视角来探析我国网络舆论现象,结合大量网络舆论事件案例,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社会事件、个体参与四个层面,分析网络舆论发生的关键因素。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
 |
宁波大学钟昌标教授 新著出版 《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 钟昌标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宁波大学钟昌标教授的新著《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于今年3月出版,该著作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度入选成果,全书十四章,构建了一个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在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机制和实现机制。在拓宽公平与效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观察与反思,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区域公平与效率的分析,研究了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机制,提出中国区域经济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的路径和政策主张。最近,《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京文题为《别出机杼 耳目一新》的书评,对著作给予肯定。 (李磊明) |
朱晨凯 网络舆论这个话题,近年来学界进行了许多深入分析和探讨。本书作者研究这个课题多年,这本《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7章,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网络舆论、影响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社会环境分析、网民参与行为与参与心理分析、网络舆论焦点事件形成过程、信息生态新格局下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等问题。 什么是网络舆论?作者给出的定义是,网络舆论是我国现实社会风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一种镜像和释放,兼具理性计划和情感宣泄两大特点。社会转型风险和社会心态失衡,是其两大结构性背景因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结构,提供了网民表达理性计划的依据,社会结构风险为网民激发宣泄情感的动机行为提供了“燃料”。但网络舆情并不全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负能量”,背后既有感性的情绪宣泄,也有基于理性的工具性表达,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弱势的我们”为共同身份认知的情感动员和情绪感染。 网络舆论的形成,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作者认为取决于网民及其背后的心理。网民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和主体之一,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对网络舆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他们的网络舆论参与心理是什么样的?书中提到了“十大心理”,排在第一位的是求知求真心理,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其次分别是宣泄心理、从众心理、寻求认同心理、追求平等心理、彰显个性心理、自我实现心理等。这些心理所带来的行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网络舆论的走向,比如网上原本的一些“沉默大多数”,当周边的人都对某个事件有一种观点的时候,这部分人群就很容易会受到他所感知到的主流观点的影响。 网络舆论的形成,也取决于社会环境。网民并不是孤零零的,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书中指出,社会转型的风险和经济风险,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社会关系越紧张,社会群体的承受能力越弱,社会不安全感越强,则诱发的网络事件越多。这说明我国网络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社会转型的直接作用和影响的,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风险在网络虚拟社会的一种释放。 网络舆论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作者认为,首先要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主流网络媒体拥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其他网站无法比拟的。从网络舆论事件扩散来看,最开始消息是在网上的论坛里面沸沸扬扬,纸质传播媒体的介入,就开启了话题的“潘多拉盒子”,实际上起到了新闻启动的效应。回过头想一想,如果说一开始传统主流媒体就可以抢占首发权,发布全新的真实声音,也许后果不会那么严重。除了这一点,还可以借助商业网站传播能力,扩大主流媒体宣传阵地;建立舆情工作专门机构,完善应对舆情工作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尊重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建设透明开放的政务系统等手段来实现。 作者认为,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有效。目前的一些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效果还不能足以让人满意,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第一,如果忽视问题的本质,只是一种空洞的引导,网民实际是不买账的。现在的网络舆论更多的是一种诉求的表达,权益的彰显。如果回避这样的取向,只是从道德的层面呼吁,作用并不是太大。第二,要客观认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目前对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有点过于夸大,认为好像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够扭转网络舆论方向。作者认为,意见领袖最大的作用是在于他们是意见的“主宰”,网民可以把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通过他们很好地“串起来”,这就是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评员最开始被当意见领袖来定义,但影响力总是发挥不出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