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骆兴村:

将逝的背影 不舍的印记

  田胡双漕(郑凯侠 摄)
  田胡村中的觐祖桥
  (余建文 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陈 饰 陆金妹  

  地处镇海329国道边的骆兴村,原本是个传统稻作古村。近20年来,由于周边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村庄土地陆续被征用。明年年初,随着整村拆除工作的展开,骆兴村行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上周,笔者来到骆兴村。蒙蒙细雨中,陪同的村干部与笔者行走在小巷老街,讲述古村的记忆往事,言语中透出浓浓的不舍之情。

  老山墙旧石桥,留下传说

  骆兴村其实是个新村庄,2001年时由原邵家汇、方严、田胡、桕墅方4个村合并而成,至今保留了众多的学堂、善堂、老宅痕迹,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桕墅方古村。

  村中方氏家族不但是宁波名门望族,在清朝中期以后,还是上海滩三大宁波商帮家族之一。方家发达后,在村里建了10来幢豪华大宅。村中老辈人回忆,方氏大屋分为两大块建筑群,一处是老方家仁二房、观察第、义庄,另一处是新方家大夫第、恭房、新四房等,以河为界,河上架大方桥连通两处。相传方家大屋内共有999根屋柱落地,气势宏大。

  如今,方家恭七房还保留着屋子北面一道高耸的“人”字形山墙,内有天井,前、后有两间单层平房。离此不远处就是恭大房,眼下仅剩两处小屋子以及一个马头墙的老门头。

  据资料记载,方家后人方液仙于1912年创办中国化学工业社,是当时有名的“国货大王”。2011年,其长孙方国祥带领海内外方家后人组成寻根团,到镇海走老屋、查档案、翻家谱,寻亲访古。

  在田胡自然村村河边,卧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单孔石桥。桥高5米,长约10米,共有24步台阶,桥墙南北各伸出一对瞪眼咧嘴的镇水鳌首,拱洞两侧望柱各刻一副楹联。

  据考证,该桥是胡氏族人为方便拜祭祖先而修的觐祖桥,最初是一座木桥,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至今已有200多年了。距桥不远,便是修葺一新的胡氏宗祠。

  村民胡子富能言善道,是村里的“故事王”。他说,骆兴村以“田胡五样宝”最出名,分别是塔峙庙旗杆隔河造、双漕龙晴水吃不完、文昌阁木柱老虎咬、高大路自会高、祖坟滩不长草。每一样“宝贝”都有着动人的传说。

  迁新居书村志,不忘源头

  行走在田胡村中,两旁的房子上写着大大的“拆”字。村党总支书记王健健告诉笔者,明年村里的房子就要全拆了,村庄将不复存在。

  骆兴村是个“园中村”,边上就是骆驼机电园区。最近10多年来,村里原有的近6000亩耕地已被悉数征用,很多村民放下锄头,进工厂做工或者自己做生意。户籍人口3000余人的骆兴村,外来人口最高时有9000多人,房屋出租收入成为村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村庄老了,有很多危旧房,治安状况也不好,村民早盼着安置拆迁”,王书记说。几年前,区政府就谋划对骆兴村实施整村搬迁拆除。在329国道和镇海大道的交叉口,簇新的“骆城华苑”小区一期拔地而起,即将交付使用。王书记说,再过几天,田胡、桕墅方两村的430多户村民马上就要分房子,搬住进“骆城华苑”,按照面积,平均每户能分到1.8套房子,彻底告别农村生活。

  近年来,骆兴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开设村菜场等,增加村集体收入,并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先后获得省级“财务规范村”、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森林村”等荣誉。去年,村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就要告别世代居住的村庄了,田胡村村民不免有点伤感,特别是对那座觐祖桥,更是恋恋不舍。不少村民建议,以后做规划时,最好把老桥原地保留,在其周围建个小公园,“以后在桥上走一走,留个念想”。

  根据拆村实施进度,预计六七年后,骆兴村将不复存在。“告别农村,融入城市生活,对村民来是个好事。村庄虽然消逝,‘根’不能忘记”,王健健说,村里特意找了一位镇海的作家访古寻踪,撰写村志,还请专业团队拍下很多照片,如今村志初稿已经写好,“我们要用文字和影像,把村庄‘留住’,把文明传承下去。否则几十年之后,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