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北毛岙村(何峰 摄) |
|
余姚临山的葡萄园(何峰 摄) |
|
游客在牟山湖垂钓中心钓大闸蟹。(陈章升 摄) |
|
江北公有村文化礼堂(何峰 摄) |
|
宁海桑洲(桑洲镇镇政府供图)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何 峰 现代农业升级版 宁波破题绿色都市农业 今年,对天胜农牧公司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历经6年艰难跋涉,“天胜”坚守的自然农业之道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农场经营首次由亏转盈,实现盈利约300万元。11月25日,农业部发布消息称,我国已探索出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宁波天胜“四不用”农场构建的“种养合理配置+污染综合防控+生态产品增值”的大中城郊生态多功能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成为其中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生长激素,利用自然循环生态系统,种植应季蔬菜、瓜果,饲养畜禽。天胜模式作为个例,为宁波探索绿色都市农业道路提供了一个样本。 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宁波实践和解法。这是我市在去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的基础上,再次自我加压。 一年里,围绕这一目标,绿色都市农业建设画卷徐徐展开。宁海桑洲镇等4个乡镇和余姚市加工型蔬菜产业集聚区成功列入省“一区一镇”创建名单;奉化竹产业链、宁海柑桔产业链被推荐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有新突破,天胜“四不用”农场成功入选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全市首批“美丽田园”示范点建设启动,美丽田园展露风姿。 面对环境资源约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不利现状,我市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三大平台”,走出一条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信息化的路子。2016年,全市共完成两批农业“三区”暨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累计开工建设28个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建设总面积19.45万亩。其中,都市农业示范区0.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7.61万亩、蔬菜生产功能区0.79万亩。 “接二连三”、农旅深度融合的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开始启动。在促进生产上,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更多的绿色低碳产业;在改善生活上,通过开展农业旅游、休闲、体验等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的去处;在提升生态上,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减少大气和水土污染,为城市守住绿水青山、留下蓝天白云。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美好的愿景令人期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去年,我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名单,成为全国9个地市之一。奉化成为国家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奉化、慈溪、象山3个区县(市)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种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甬优系列目前已有39个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8个通过国审,4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形成了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籼粳杂交水稻三大系列,甬优9号被评为“十二五”浙江十大好品牌。今年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50万亩,遍及江西、广西、广东等9个省、自治区,增产粮食3.6亿公斤,市种子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水稻种子销售10强。11月中旬,全国超级稻2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召开,甬优系列杂交水稻育种和推广工作得到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2017年是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的关键之年。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要以农业“三区”建设为平台,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美丽农业、高效农业、安全农业、科技农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升级版 “多管齐下”提升农村品质 一年的时间,时光这支神奇的笔,在四明大地的画板上雕琢出一个个美丽乡村。 在慈溪市任佳溪村,曾经斑驳的墙面如今变成格调统一的黑边白墙,绘上了村里的历史文化传说,改造后的公园风景怡人,每家每户门口的家风家训牌格外醒目……湖光映山色,白瀑挽青峰。掩映在苍翠群山中的村庄,美得就像一幅水墨画。经过“清洗”和“颜值”大提升的任佳溪,已经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成为城里人休闲的热门地点。村党总支书记任建华说:“今年,任佳溪村面貌的变化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任佳溪村的改变,是我市农村品质不断提升的缩影。 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这一目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四大行动联袂发力,全市干群齐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洁净是美丽乡村的底色。去年10月,我市启动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为农村品质提升打响“开头炮”。4个多月时间,我市全面、全域开展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基本实现了路面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田间无废弃物、庭院无乱堆放的目标。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补助各地环境保洁,目前“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形成。市文明办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连续发起的“最洁美村庄”推选活动,先后评出两批共20个“最洁美村庄”,激发起市民如火的爱乡之情,吸引了近200万人次关注,推动乡村环境整治由净向美升华。 自今年6月以来,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大力整治“两路两侧”面貌问题,规范村容秩序。截至10月底,基本完成面上整治工作,消除了乱搭乱建、建筑材质和色彩不协调、蓝色屋面等各类乱象。 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以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等工作。经过治理,越来越多的美丽资源正转化成美丽经济,形成“村美民富”的局面。今年是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1600多个村的生活污水将得到治理,届时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在90%以上。 美丽乡村分类创建专项行动推动一村美向村村美、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目前已启动200个美丽乡村合格村、30个示范村、15个示范乡镇、15条风景线的创建工作。今年,象山县成为我省第一批6个美丽乡村示范县之一;余姚市泗门镇等11个乡镇(街道)成为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柿林村等31个村庄入选省首批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今年,我市在全国第一个“吃螃蟹”,推出乡村旅游全域化这一创新模式,象山县茅洋乡等5个区域成为首批创建单位,一批能代表宁波水平的乡村旅游精品呼之欲出。 美丽乡村升级版不仅需要“外在整洁”的美,更要“内外兼修”的美。潮起斑斓海岸沉醉渔家风情,踏足五彩四明享受山林野趣,溪上绚丽浙东领略古韵遗风……今年我市重点推出“斑斓海岸” “五彩四明”“绚丽浙东”三种类型的农村文明示范线,以象山、慈溪和四明山区三地为代表,把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村镇连接起来,着力打造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的文明示范线,展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和农村文明进步的足迹。 市委农办负责人说,明年将继续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这一目标,打造一批美村、一批美镇,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民增收升级版 乡村“美丽经济”喷涌释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市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农民增收升级版。尤其是大力推进“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让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3元,同比增长7.6%。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全面消除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 上个月,我市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99%以上。十年磨一剑,农村群众“喝好水”的问题基本解决。“终于喝上了放心水,感谢政府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宁海县大佳何镇吴家村地处偏远,依山而居,有村民500余人,吃水难是常事。村民吴兵校说:“政府投资10万元给我们造了水站,装了净化消毒设施,每小时能处理10吨水,这下子大家用水基本不用愁了!” 美丽乡村,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我市致力于打造美丽经济,全市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160个,总餐位数1.6万个、床位数2.3万个,带动就业6万人。 山谷经济、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创业者,使农村沉睡的资产、房屋、土地变成资本,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力。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广大农村正逐步成为“农民幸福新家园、市民休闲新乐园”。 应天华大学毕业回到余姚四明山镇仰天湖边,利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民宿。和乡亲们不同,他把预定平台拓展到“去哪儿、携程、美团”等网站。生意好到忙不过来,他又盘下附近的两栋房屋,除了喊来村里的阿姨帮忙,他还把在宁波市区做生意的表弟喊回来。 今年,我市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农业劳动力供给质量,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月份,市人社局等7部门发出《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的通知》,助推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增产增收。近日,鄞州区姜山归本水稻农场场长汪琰斌和奉化市羊羔仔农场负责人戴尚锋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100个典型案例。 10月份,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联合推出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计划每年培训80人左右,至2020年完成培训300余人,培养一批有科研技术、懂市场运行、善经营管理、敢创业创新的“领头雁”,为宁波现代农业升级版打造一支有核心竞争力、能引领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甬家军”。 就在上周五,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一场“三农”聚变反应正式拉开序幕。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将优化我市农业生产要素、提升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我市“三农”全局和长远的创新举措,将对农业和农民生产生活产生长远影响。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里,我市全力打造“三农”发展升级版,着力提升农业精细度、农村美丽度、农民富裕度。一年来,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品质和主体“三大提升”收效显著;一年来,我市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三套组合拳”风生水起;一年来,我市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区域帮扶“三篇文章”同时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