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孩生育高峰来临

市妇儿医院全力保驾母婴健康

  给小朋友做检查
  妇儿医院住院楼
  产科大科主任陈安儿在进行手术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场景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马蝶翼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甬城许多家庭加入了二孩生育大军。政策落地的前11个月来,作为本地产科龙头,宁波市妇儿医院从今年第三季度起迎来了全面两孩的生育高峰。加床、缩短住院日,每位产科医生满负荷工作,用占全市一成的产科医生数量支撑起全市近16%的分娩量,其中高龄和高危产妇占较高比例。眼下,各大医院纷纷开出儿科门诊,然而儿科门诊需求增长更快。该院儿科推出党员帮班、专家义务门诊和应急小分队应对不断增长的门诊。

  产科

  全市每100名产妇

  16人在妇儿医院分娩

  高龄产妇同比增长35.42%,高危产妇同比增长21.62%,产科医生忙,忙,忙!

  对策:单列产科急诊,缩短住院日;组建产科管控中心和产后康复中心

  12月19日,这是产科大科主任陈安儿寻常而又忙碌的一天。上午7时10分,她已提早一小时到岗,先到所在的产五病区查看数位“重点”产妇。半个多小时里,询问这些危重产妇昨夜的身体情况,解答她们的疑惑。7时45分,她的同事们也全部到岗,准备当天的工作,交流所管床位产妇的情况。

  8时整,陈安儿召集20来名医护人员开始例行的医护大交班。随后,她带领一组医生再次查房。一路小跑到3楼的成人重症监护病房,查看由她手术的危重症产妇。无论多忙碌,这里每天上下午她会各来一次。再次回到办公室,产妇和家属跟着咨询。她一边回答,一边安排等待的孕妇做产检,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其间,见缝插针地回答手下医生的一些诊治问题。

  临近中午,吃完打包来的饭菜,赶紧到手术室准备。从12时起当天有6台手术等着她做,其中3台是凶险型前置胎盘手术,难度大。每次上手术台,她要戴上腰托,因为长时间站立,腰椎不好。两台手术空档,接到分娩室电话,请求她做一个产妇的外倒转术。这种经腹壁用手推转,把不利分娩的胎位转成有利分娩的胎位,只有经验丰富的极少数产科专家会做。陈安儿一路飞奔到分娩室,在胎心监护下,经过精心的腹壁外手法,胎儿顺利地由臀位转为头位。随后,陈安儿再度回到手术室,做完余下的4台手术。

  晚上8时,手术全部结束,陈安儿回到病区,交待好术后6名产妇的情况,又到各病房内巡视一圈,才满脸倦容回家。

  她的一天,也是宁波市妇儿医院产科医生群体的一个生动写照。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宁波市妇儿医院的产科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产科医生而言,每周能休完整的一天已成奢望。有三组来自宁波市妇儿医院的数据为证:

  来宁波市妇儿医院分娩的高龄产妇占65%。高龄产妇分娩量同比增长35.42%,其中危重产妇也就是产后需要入住成人重症监护室的又占了15%,同比增长21.62%。市妇儿医院有产科医生130名,占全市产科医生总量的10%。该院的产科床位量占全市的16%,而今年1月至11月分娩量占全市的16%,而且以高危产妇居多。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台高危产妇分娩术的工作量是普通剖宫产手术的两倍多。

  按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算,市妇儿医院产科已超负荷运作。然而,产妇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入宁波市妇儿医院。采访中,该院南北两院区共开放8个产科病区,310张床位全部开放仍不够,平均每个病区加床10张,走廊已经加不下去,高峰时虚拟加床到16张至17张。包括公共卫生间在内的各项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这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满意度。

  妇产科130名医生,怀孕的有21人,其中二胎的10人。这对医院的运作影响有多大?10个医生再加上相应的住院医生能负责两个病区90张床位的正常运作。现在,这两个病区的工作量得由其它医生一起分担。

  一边是不断涌入的产妇,一边是紧张的人手和医疗资源,怎么办?市妇儿医院积极应对:缩短平均住院日,以往平产妇72小时出院,现在尽可能提前至48小时出院;剖宫产产妇过去住院5天,现在若母子平安,4天就出院。南部院区统筹调配,将于近日增开一个产科管控中心,以缓解目前拥挤的住院状况。此外,市妇儿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产后康复中心。同时,从本月起已单独开设产科急诊。

  眼下,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产科运行顺畅,加上宁波各大医院也已开设产科。产妇可综合考虑自身生产条件,就近选择生产医院,这样可为自己争取较好的住院条件。此外,产科医生还提醒,二胎的产妇普遍年龄偏大,且头胎剖宫产的居多,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格外提防。全面的孕前检查、孕期产前诊断一定要做到位,才能确保母子健康。

  儿科

  非急诊占据夜间急诊七成多

  复诊、输液、配药占大头,儿科医生每4天倒1个夜班

  对策:小分队和双休帮班应对就诊高峰,建议理性就诊

  许会卿是宁波市妇儿医院的儿科医生,她丈夫是该院一名耳鼻喉科医生。这样的组合必然成为长辈和孩子眼中“不称职的子女和父母”。两孩政策全面放开,工作量骤增。以下是许医生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文字,真实地记录了她紧张的周末:

  早上6时过5分,她被闹铃叫醒,以最快速度洗漱,准备早餐。幸好,4天值一次夜班的丈夫在家,帮忙取牛奶。叫醒女儿起床,准备周日白天上课生活所需,把女儿托到邻居阿姨家,7时20分准时坐上开往北院的班车。8时赶到科室,询问夜班医生昨晚病人是否平稳,调取电子病历查看数位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检查,到病房查看危重疑难病号。

  15分钟后准时坐在门诊室,一看电脑挂号已到30多号。早预料到今天中午又要加班,还是不厌其烦地向每个家长询问病史,全面的查体。偶而向后面焦灼的家长解释为什么这病人要看这么久。想着同事帮忙打好了饭菜,很温暖。

  听到医生办公室传来喧哗。原来是一位重症肺炎病人6天好转不明显,家长来讨说法。从病因,转归,可能情况及选择目前治疗方案原因逐一解释,客观真实地告知所有治疗初衷及计划,包括我们对患儿痊愈的期待,患儿家长终于露出了笑容。

  下午1时,吃完饭,翻看数个发热不退患儿的体温单。

  1时半和同事查房,趁空档,带规培医生做腰穿,强调操作的规范和注意事项。然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同事在忙着收新病人,还有刚入院的新病人等着处理,赶紧帮班。4时半,大家一路小跑收进当天最后一位新病人。因为4到5天一轮的24小时夜班已让夜班医生不堪重负,能白天解决的尽量白天完成。

  6时多到家,买菜,从邻居家接娃,烧饭,让电视陪伴女儿。突然接到总值班电话,北仑宗瑞医院有一重症病人需紧急会诊,留女儿独自在家,出门。赶在最后一班地铁回到家,女儿已熟睡,此时已11时。临睡前在科室微信群里学了一把最新肺功能指南,赶紧睡下,为了明天有精神工作。

  这已成为该院儿科医生的一种生活常态。据介绍,市妇儿医院有172名正式在岗儿科医生,尚在规培期的医生有80人。五年来儿科医生离职率近20%。南北两个院区儿科医生每天夜间在岗34人,除去援疆援黔、外出培训进修、怀孕、病假等20多人,即每天有22%的儿科医生需夜间值班。

  近些年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纷纷开张,但是仍抵不过高速上涨的儿科门诊量,市妇儿医院的儿科门急诊更为突出。为此,该院儿科医生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帮班,党员志愿者双休帮班;其它同事维持就诊秩序协助患者就医。

  该院平均儿科急诊有1010人次/天,高峰时达到1300人次/天。实行急诊分诊后发现,儿科急诊中非急症患儿和亚急诊患儿最多,特别是晚上、周末或节假日,很多患儿家长仅仅是带患儿到急诊复诊或配药,占用了本已十分紧张的急诊资源。据该院急诊科主任陈亚萍说,晚上急诊多,原因是家长自己下班后带孩子复诊率太高。在该院的夜间急诊区,笔者碰到一位抱着发烧的女儿来看病的家长,这是她当天第三次带孩子上医院,想再换个医生看。

  医方呼吁,退烧和疾病的好转有个过程,并非输液一定好得快。在拥挤的环境下输液还会增加院内二次感染的风险,其实家庭护理同样很重要。若孩子普通感冒发烧,就近看病。另外,家长尽量选择白天就诊,尤其是病人相对较少的下午。若夜间就医,请按病情治疗所需的轻重缓急等级等候就医,让熟悉孩子病情的家长陪同,以便快速准确地向医生反馈病情。

  相关链接

  “家门口”解决出生缺陷的疑难杂症

  市妇儿医院新增胎儿医学中心和出生缺陷防控中心实验室

  38岁高龄的孕妇王女士,因为高龄让她很担忧,生怕会生出一个不健康的宝宝,以前只能直接做羊水穿刺但有风险。现在有了无创DNA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只要抽取孕妇手臂上几毫升的静脉血,两周左右就可知胎儿有无患上唐氏综合征等诸多出生缺陷问题,解了她的难题。

  应对两孩潮下高龄孕妇的需求,市妇儿医院成立胎儿医学中心,全面推广多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从原来的4种增加到29种,新增25种。随后配套成立浙东地区唯一的出生缺陷防控中心实验室。今后,宁波本地区的孕妇产妇不用跑杭州、上海,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出生缺陷方面的疑难杂症。

  市妇儿医院胎儿医学中心,主要针对胎儿疾病进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等工作。同时,该中心联合检验科完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绒毛、羊水、脐带血、外周血等),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无创DNA产前基因检测(NIPT),血清生化学产前筛查检测等工作;联合影像科运用胎儿MRI,超声科的产前诊断超声、三维超声进行胎儿宫内监测工作;联合产科临床进行宫内干预、高危妊娠分娩、畸形胎儿引产等。除了染色体异常与结构缺陷以外,双胎与多胎,特别是复杂型双胎也是胎儿医学关注的重点,该中心还会针对复杂型双胎、复杂型胎儿畸形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并提出针对性的医学建议。

  (蒋炜宁 马蝶翼)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