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音乐港 |
|
北外环路江北大道立交 |
|
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 |
|
宁波老外滩 |
江北 江北区委书记华伟: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是江北历届区委接力推进的战略任务,也是全区干部群众长期以来不懈追求的共同愿景。未来,江北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扣提升区域发展能级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创新高地、美丽之城、文化强区、开放都市、幸福家园“五大建设”。 五年新突破,跨越新征程。江北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区委坚持龙头意识、开放意识、争先意识、实干意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江北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分别达到五年前的1.6倍、1.5倍和1.8倍。五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千亿,对比前五年均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分别是五年前的1.6倍和1.7倍。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双底线管理考核中,连续11个季度全大市排名第一。 昨天,中国共产党宁波市江北区第九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提出新的五年规划和蓝图,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突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未来江北将找准自身坐标和定位,团结全区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实现新跨越,为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立足实际, 戮力同心谱华章 因地制宜部署落实重大战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对标看齐、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战略决策部署,相继实施“推进新型城市化”“培育四大核心功能”“建设创新型城区”“建设文化强区”“农旅融合”“全域景区化”等工作举措。区域发展整体协调性显著提升,连续4年成功入选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区。 聚焦打造四大核心功能,城市经济不断壮大。紧扣转型升级、狠抓有效投资、强化平台建设,连续获批“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前洋经济开发区”“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区”等省市级平台,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以四大城市核心功能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不断壮大。 着力提升城乡形象品质,环境面貌大幅改善。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重点区块开发、重要线性工程稳步推进,泛老外滩商圈等城市新亮点初步显现,全区交通路网通达性和沿线环境面貌不断优化。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提升,点线面建设管理收效明显,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成功通过国家级生态区创建。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慈城卫星城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新型城区、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先后获评“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考核县(市)”、首批“浙江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和“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 突出优质均衡导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集团化办学、校地合作办学、医疗联合体、新型家庭医生制、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探索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端民办教育、医疗和养老品牌引进走在全市前列,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入,社会文明指数不断上升,公共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区”“浙江省中医药特色示范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和“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区”。 紧密围绕源头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专题研究部署“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了G20杭州峰会等中央省市重大会议活动的安保维稳工作。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全区连续11年蝉联省级“平安区”。 始终坚持从严从实,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作风建设相关规定,扎实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大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同时,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人大、政协、爱国统一战线、群团组织、国防后备等工作扎实推进。 不忘初心,谋篇布局铸辉煌 突出创新引领,全力提升区域经济能级 强化核心产业功能创新。以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建设宁波都市工业创新发展样板区。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建设宁波特色高端服务业核心区。做足做好“互联网+”文章,全力打造全国电商经济创业创新新高地。加快城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步伐,努力建成引领全市、辐射全省、面向长三角的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 强化产业平台集聚辐射能级。大手笔、高水平建设省级光电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前洋经济开发区。推进投创中心等传统产业平台“二次开发”,努力打造都市工业CBD。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和特色小镇,成为落实“两创”战略、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加快谋划建设老外滩保险创新港等一批能级高、带动性强的产业大平台。 强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开展技术、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创新。健全全区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措施,完善创新生态链,打造创新发展大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做大做强“北岸智谷”品牌,打造活力迸发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注重统筹协调,全力提升城乡品质能级 加快实现重点区块统筹开发。深化城乡建设的规划研究,以“彰显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形成辐射”为目标,加快核心滨水区、谢家-天水、两江北岸和慈城新城等重点区块的建设速度和功能品质提升。高度重视重大功能项目作用发挥,加快建设,加紧谋划一批产出高、人气旺、带动性强的重大功能性项目。 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以区块开发、市容提升、便民出行为导向,实现区内外有序衔接、通达快捷。积极引导城市轻轨、立体交通、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市级资源要素向江北倾斜。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区建设,加快建成“海绵城市”。 加快实现城乡统筹管理。全面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坚持不懈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拆违和大淘汰工作;加快农村“洁化、美化、转化、文化”步伐;加强重点区域、部位品质管控和主干道两侧店铺的业态提升;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力争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深耕文脉底蕴,全力提升特色文化能级 提升都市美誉度。加强对江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响“慈孝文化”“开放文化”等特色文化金名片。不断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全域化机制。健全社会舆论导控机制,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讲好江北故事,让江北宜居宜业的品质城区形象树起来、传开去。 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宁波音乐港、泛老外滩宁波时尚母港、宁波文创港等“三港”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三港三核多园区”发展体系,不断提高全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建成市奥体中心、市小球训练中心和区全民健身中心,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请进来”促繁荣、“钻进去”搞创新、“走出去”打品牌,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加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强化开放开创, 全力提升发展活力能级 突出对外开放的融合效应。加快区域文化、人口、公共服务和经济主体的对外交流,加强跨市、跨省,乃至跨国合作,全力提升外贸增长。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努力招引一批平台型、功能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突出开放平台的带动效应。按照“中国高度、世界标准、未来眼光”的要求,整合区内优质资源,融入全市格局,加强周边合作,加快建设泛外滩区域等一批国际开放大平台。积极参与中国(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电商经济创新园区与周边开放平台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共同构建跨境电商开放平台。 突出深化改革的加速效应。积极向上争取一批重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深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简政放权各项部署,加大行政审批创新力度。积极对接行政区划调整后相关管理权限的变化,调整补充相应的要素配置。 围绕同创共享, 全力提升民生供给能级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集团化办学、校地合作办学等既有办学模式,深化区域医联体、新型家庭医生等创新经验,积极招引社会力量创办高端教育医疗养老机构,全面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稳妥实施计生政策,提高区域人口素质。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建立条块协同、多元参与、网上网下整体作战的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和村级自治模式,总结推广“平安护航G20大会战”工作经验,维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全面实施品质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增强区域综合救灾防灾应急管理能力。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慈善、红十字会、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撰文 徐欣 张落雁 顾筠 摄影 沈国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