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背后的认识差异

  方世南           

  

  2001年出版的英国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中文版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同年,阿克顿《自由的历史》一书在国内出版,中译者序开头第一句也用了类似的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而事实上,英文原本说的是“all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orrupts  absolutely”。这里面,“tends”的意思为“趋向”,具有一种趋势性和必然性。将作为“趋向”意思的词,翻译为“导致”,与原意出入较大。阿克顿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和控制,得不到有效监督,任执掌权力者随意滥用,就是一种绝对权力,而这种绝对权力就是绝对腐败。不管是信仰者的权力、王公贵族的权力,还是自称代表自然法、代表进步力量、代表正义与和平、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权力,只要它是以暴力为后盾,只要它失去了监督和制衡,必然要成为“绝对权力”。而成为“绝对权力”后,就必然会是残暴、腐败和不义的。因此,绝对权力就是绝对腐败,而不是所谓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绝对权力就是绝对腐败,深刻揭示了绝对权力与绝对腐败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所谓绝对权力,就是掌权者忘记了权力的本质属性,没有任何敬畏之心。同时,权力失去了监督制约,处在制度的笼子外不受约束,从而任性滥用。

  这种思想,显然更符合阿克顿的原意。而翻译上的一词之差,虽不是谬之千里,但无论在学理还是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

  我们知道,权力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具有不同权力观的主体对于权力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实践中有不同的权力行使方式。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权力观与唯心主义的权力观具有天壤之别。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坚持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等。而唯心史观坚持少数精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英雄史观,将人民排斥在权力之外,把权力用来为少数达官贵人谋取私利。绝对权力就是绝对腐败现象,反映了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权力意识形态,是典型的唯心史观权力观。

  在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级恩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

  权为民所赋与权为民所用,道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和民主的本质。它是对权力运行方向和运行目的的清晰规定,重申了权力的服务对象,强调反对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要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不断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以此来防止在权力问题上“主仆关系”颠倒、遏制绝对权力和绝对腐败。

  就现实挑战来看,防止绝对权力趋向绝对腐败,需要进一步构建优良的权力生态。一方面,要以权力流程推进权力清单化。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研发权力运行监控系统,使权力清单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明晰化、流程化、节点化,进而确保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监控、约束和规范。另一方面,要推进权力运行透明化。权力透明是权力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根本要求。通过公开监控权力运行,通过公开预防权力腐败,通过公开制约权力任性。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开载体、整合公开平台、提高公开质量、强化公开效果,最终形成生机盎然、永不腐败的优良权力生态。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