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锦文甬剧社成员在甬剧多功能活动中心学唱甬剧。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杨劼加 摄) |
本报记者 陈 青 通讯员 周蓉华 实习生 张夏钰 自2013年确立以文化惠民团队建设打造“甬剧之乡”的目标,福明街道经过整整三年的努力,建成甬剧微型博物馆,成立锦文甬剧社,创排现代甬剧《最美阿姨》,多种措施合力传承保护甬剧。日前,福明街道被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镇”称号。 名家助力社区草根甬剧社 每周一下午1时半至3时半,是福明街道新城社区锦文甬剧社的活动时间。作为班长,王定花大妈总是提前到达社区活动中心,和授课老师联系,帮助甬剧社成员点到。“原来我喜欢越剧,2009年开始在老年大学学唱甬剧,越唱越觉得好听,到现在已经7年了。”如今,像她这样定期在锦文甬剧社上课的社区居民有30多人,“这两个星期在学滩簧大戏《呆大烧香》的小片段,教我们的张海波老师是甬剧名家曹定英的弟子”。 锦文甬剧社成立于2013年4月,是在原江东区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实事工程背景下,区文广局联合福明街道深入打造的文化惠民团队之一。该社由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王锦文担任队长,目前团队成员超过150余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邱伟认为,面向基层的锦文甬剧社给草根甬剧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他们能和甬剧名家有面对面学习的机会。据介绍,3年多来,锦文甬剧社已累计开课300余次,参与人员3万余人次,并涌现出10多名甬剧表演“高手”,参加各级各类甬剧赛事并获奖。 同时,原江东区文化部门还进一步整合资源,为锦文甬剧社搭建各类展示平台,甬剧社通过参与百场文化进东部、宁波市甬剧非遗戏曲展等活动,为社区群众服务,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5年,由福明街道打造,锦文甬剧社与市甬剧团合作创排的甬剧《最美阿姨》,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连续上演3场,观众超过3000人次,并且在社区开展了巡演活动,受到广泛好评。2015年,锦文甬剧社推荐甬剧小戏迷参加央视《快乐戏园》演出。排练的海商题材甬剧节目《田螺姑娘》参与了原江东区社区文化艺术节。2016年5月23日,由福明街道主办、锦文甬剧社承办的“福明杯”宁波最美乡音甬剧票友群星汇展演拉开帷幕,连续7天演出观众超过1.5万人次。今年,锦文甬剧社获评第一批宁波市优秀基层业余文艺团队。 宁波市甬剧传习研究中心主任王锦文表示,明年计划把青少年甬剧大赛纳入“福明杯”宁波最美乡音甬剧票友群星汇展。同时,锦文甬剧社将招募新成员,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团队。 甬剧艺术博物馆明年开放 按照“创建甬剧之乡,打造甬剧阵地,发展甬剧精品,扶持甬剧团队,举办甬剧活动”的总体思路,福明街道充分发挥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在推动街道转型发展,加快“文化新福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为了让甬剧文化传承之根深扎在福明,建成了社区、学校两级传承基地,2013年10月,甬剧微型博物馆在新城社区建立并开馆。2016年初,甬剧多功能活动中心开放,“家门口展馆”提升惠民文化服务。 甬剧微型博物馆和甬剧多功能活动中心总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微型馆博物馆内,30余幅珍贵的图文照片,20余件戏曲文物、戏曲服饰、戏曲乐器、音像制品等实物,记录了老一代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艺生活及表演艺术。 多功能活动中心分为小舞台、排练厅、化妆间、服装间、摄影间等功能区域,安装了音控、灯控等较为先进的配套设施。最近,锦文甬剧社的一部分表演课程安排在这里举行,有了灯光和音响,成员们学得更起劲,“感觉就像在剧院舞台上,唱得、演得更好了。” 有了甬剧微型博物馆还不够,在原江东区文广局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举措的推动下,2017年,位于宁静居宅院的甬剧艺术博物馆即将开馆。宁静居宅院位于福明街道邵家村花汀桥北137号,建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江南地区典型民居建筑之一。 作为小型专题博物馆,甬剧艺术博物馆将通过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展示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凸现甬剧创新成就和正能量,着眼甬剧艺术的传播、探索,为参观者提供互动体验、沙龙联谊活动等。邱伟介绍:“将把甬剧艺术博物馆打造成具有独特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